来稿|探讨高中中史科的未来与改革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邝卓睿

高中中史科的未来发展,以及是否变成必修科,一直是社会和政坛的热门话题。笔者曾多次就中国历史科必修化及初中课程大纲改革向教育局提供意见,并撰写过评论文章,在不同场合分享个人看法。然而,笔者观察到教育局和部分教育界及政界人士对高中部分没有进行任何明显的改革和有益的讨论。教育局在最新的优化工作中只提供了一个调整方案,让考生选择应考必修单元占总分百分之七十的卷一,而不应考选修单元的卷二。教育局认为这会创造空间促进学生的多元学习,并提升学科修读人数,但是否如愿以偿仍有待观察。

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调整方案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会吸引更多学生在高中时选择修读中史科,也不会对正在修读中史的学生产生实质影响。高中中史科主要存在四个问题:课程设计过时、学习目标不明确、试卷设计落后、学习内容过多,这些问题共同削弱了学科的吸引力和长远发展。其中,课程设计缺乏与新初中课程的衔接,学习内容高度重叠,导致学生感到疲劳,最终选择放弃修读中史科。此外,教学方式依旧著重于背诵,史观过于侧重钱穆的观点,限制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理解和技能培训,让他们形成偏颇的史观,感到学习枯燥乏味。

事实上,学界已有许多新的历史观点,随著考古学近来的多次重大发现,一些涉及远古、秦汉和唐宋时代的历史事实得到了丰富和多角度的诠释。如果这些观点能够充分反映在现行教材和课程内容中,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拓宽,亦能透过不同角度掌握历史事件的全貌,从而提升其分析能力和学习技能。因此,教育局应从上述问题和修读中史学生的前途及就业问题著手,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不同史学及考古学的观点,使中史科变得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笔者明白这些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如何与新初中中史课程有机衔接对教育局而言更是一项艰难任务。然而,教育局应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与前线教师及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和制定一个长远且可行的计划。笔者认为教育局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与前线教师团体和学科教师一同参与发展学科事务,确保他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并重视。这个平台应该定期举行会议和研讨会,让教师们能够直接反映意见和建议,分享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和困难,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不仅能促进教育局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也能确保课程改革和教育政策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最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长远来看,若教育局真的希望中国历史学科得以可持续和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教育局应重新思考卷一及卷二的应考模式、整体试卷设计和课程学习内容。

笔者建议教育局应重新考虑在中史科文凭试试卷上设多项选择题,以测试考生在中学六年中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必修单元的内容。在多次与前线教师的讨论过程中,笔者发现教育局对此十分抗拒,认为多项选择题会令学生仅仅依赖背诵。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忽略了多项选择题的多重优点。况且,多项选择题并非仅仅依赖记忆力。虽然多项选择题可能会让学生通过学习测试技巧提高成绩,或在应考文凭试期间感到压力和焦虑,但这些正是提升考生适应能力的机会。只要试卷设计得当,多项选择题能够测试考生的知识水平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力。再者,多项选择题在教育和评估中具有多项好处,不仅确保评分的一致性和公平性,还能在有限时间内评估学生的广泛知识,准确反映他们的实际知识水平。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专注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正是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技能,而教育局在课程及试卷设计的过程中却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因此,教育局应重新审视多项选择题的潜在价值,不仅在评估过程中体现公平性,还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中史科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基于此,笔者建议卷一应改为多项选择题试卷,并将其分数占比提高至百分之四十,主要测试学生过去六年所学的基本知识;卷二则应保留短答题和论述题,学生需回答四条大题,其中三条来自必修单元,一条来自各选修单元。至于课程设计方面,笔者建议将高中中史科的必修单元从时序设计和历代发展改为主题式设计,以更符合现代教育趋势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修单元的主题式学习模式则应维持不变,以保持学科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在必修单元方面,笔者建议设置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为“衰落、乱世与权力转移”,探讨各个王朝的衰亡原因、乱世特点及权力转移的背景,如秦朝速亡、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唐朝的安史之乱及唐末农民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与李自成起义、清代的中衰与外敌入侵等案例。学生将学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文化交融和政治变迁如何导致王朝衰亡和政权更替。第二个主题为“变法、制度演变与国势变化”,探讨历史上或当代中国的重要改革和变法,如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改革开放等,分析这些变法如何改变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并对国家实力和国势发展的影响。最后一个主题为“外交、和平、中外角力与交流合作”,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外交策略及对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并可让学生尝试从邻邦的角度来看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例如匈奴、鲜卑、突厥、高句丽等民族,从而了解到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与这些邻邦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和军事冲突。

选修单元则建议保留原有的“地域与资源运用”、“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承传与转变”、“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及“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并加设“文化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中国古代思想演变与发展”、“经济与货币演变”、“海洋与岭南发展”和“疾病与医学发展”等主题。这些主题能全面反映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启发学生对当今社会和文化议题的思考,培养分析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笔者建议原有的“地域与资源运用”单元可作微调,让学生更可探讨天然资源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包括汉代的铁矿和盐业发展、宋代的煤矿和瓷器工业,以及现代中国的资源发展、政策转变及国际合作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天然资源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

总括而言,教育局在探讨中史科应否必修化前应先积极推动高中中史科的全面改革,以提高学科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这样的改革,才能确保中国历史这门学科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让学生真正受益,成为有担当的公民。笔者希望能够激起更多对教育改革的讨论和思考,促使教育局和相关利益者重视这个问题,共同努力推动高中中史科的改革,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长机会。

作者邝卓睿是香港青年历史文化交流协会主席、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