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海底捞”来了 香港食肆仲有冇得捞?
内地火锅连锁店“海底捞”在洛杉矶、新加坡和台湾开设分店后,正式进军香港,近日展开公开招聘。港人谈论的焦点,除了聘用条件比同行较佳外,还有期待开业后可以享受创意、体贴的高质服务。当一家内地企业来香港展示甚么才是“待客”之道,以“澳牛”式服务态度闻名香港饮食业,是时候反省了。
以“服务”取胜 创百亿饮食王国
香港人早已不满饮食业服务,例如店员没礼貌,催促顾客结帐等。无奈港人出于工作忙碌无暇煮食,或因各项社交生活所需,就算要受气,却仍然光顾服务欠佳的食肆。当然,这不全然是雇员的错,而是整个行业生态问题。长工时、薪酬低、急促的工作步伐,雇员难以每时每刻也笑面迎人,工作环境欠佳更令饮食业界长期缺人,员工要分担更多的工作量,服务质素自然就更差,陷入恶性循环。
延伸阅读:【01观点】满街“澳牛”式服务态度 皆因劳工与佛无缘?
至于“海底捞”在竞争激烈的内地饮食业崛起壮大,成为每年营业额上百亿元的餐饮业王国,关键就是靠“服务”。公司要求服务员除了懂得处理店务,还要多才多艺,例如内地的厨师要表演拉面,职员需要猜度顾客心意,主动照顾长幼,为客人制造惊喜。有些店员兼顾表演,例如唱歌、变脸、逗儿童玩,有些就在客人等待用餐期间替其修甲。顾客可以在这个过程得到满足感,忘却等台之苦,也会更加愿意消费,增加公司营业额,对公司和客人也有利。
员工要十八般武艺 关键是提高待遇
这对“海底捞”的员工来说却是一个大考验,因为一般饮食业雇员只需要懂得落单、传菜等,如何做到十八般武艺,更要时时刻刻笑面迎人?除培训员工外,更关键是提高待遇,因为前线员工也是人,不可能靠老板的不断压搾苛求,挤出更多笑容,故“海底捞”提升服务质素的关键,在于聘用条件比一般食肆更为吸引,除更改变计算工资方式,让雇员多劳多得,增强其工作积极性,更有父母补贴和房屋补贴、入职满三年有子女教育津贴等,期望员工能够长期任职公司,增强归属感。
只是,“海底捞”在内地以至海外的这套成功经验,能否在香港复制,仍有待时间验证,例如有意见指,“海底捞”香港店的薪酬福利虽然高于一般食肆,但由于这家公司对雇员的要求亦更高,因此目前开出的待遇条件似乎未够吸引。但多年来“海底捞”以较同行高出几班的服务水平,取得极大的商业成功,更成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材,这家公司如何克服香港市场的实际困难,仍值得留意。
善待员工是服务之本 “廿蚊张”们明白吗?
至于“海底捞”的经验,对香港商界来说更是一大警示。游客、市民对香港的服务态度的不满由来已久,去年神秘顾客协会公布的最新“全球微笑报告”更指出,香港服务业员工的微笑指数全球包尾。自许为“好客之都”的香港,如今却要由一家内地企业示范甚么叫做“待客之道”。过往香港人常嘲笑内地商户食肆的服务态度欠佳,而海底捞无微不至的服务,港人或会觉得夸张,但不能忽视的,是内地业界已开始著重服务,长此下去,还有多少旅客来港“贴钱买难受”?有多少香港人宁愿趁假期到外地旅游豪买豪食,也不愿留港消费?
当然,这里不是说每家食店也要做到“海底捞”那般体贴服侍,但店员要体恤客人要求,其实是合理期望。但究问题根本,本地雇主的“廿蚊张”式思维深种,以为付出微薄的工资,前线员就要为老板卖命,甚至连饭钟钱也要锱铢必较。如此的工作环境与待遇,自然令雇员愁眉深锁,不会用心待客。海底捞的成功,在在告诉香港商界:公司愿善待员工、当员工是个活生生的人而非机械人,员工才会有动机用心待客、对公司产生归属感,甚至以各种技能取悦顾客,因为老板赚得多、打工仔亦可以多劳多得,共享成果。
整天嚷著最低工资加不得、标准工时立法不又行,老是盘算如何以对冲强积金计到尽悭皮费的香港老板们,从“海底捞”身上明白到“小财唔出大财唔入”这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