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创科发展须做到在地产业化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三(23日)宣读下年度的财政预算案,预算开支8,073亿而收入7,159亿元。除了面对疫情的纾困措施外,为香港未来长远竞争力与经济增长谋划亦是要务。因此,预算案在产业发展中亦有一专节关于鼓励香港的创科产业,以求为香港找寻新的出路。
不论是从这份或是往年的预算案,政府过去一直有积极对创科发展投入研究资金。然而就结果而论,香港的科技工业却一直未见有明显起色。例如六大优势产业中的“创新科技产业”自2008年占香港GDP的0.7%,至2019年仍只占0.9%。这也说明,现行这种单依靠拨款支持科研的做法无法有效带起创科工业,政府必须在“老路”之中寻求突破。
在地产业化才能惠及多人
香港对创科投资偏向于著重科研部分,例如设立各式各样的基金让大学科研人员申请。而创科方面也有不少成就。创科香港基金会于去年首度公布的“香港独角兽榜单 Unicorns HK 2021”,就例出18间有“香港基因”的独角兽公司,主要从事高端制造、机械人、人工智能领域等。
这些公司虽有“香港基因”,但香港在这些公司产业链中主要并非工业化的部分,而是从事研究、集资、对外服务等工作。如果在整个创科的“产业链”上,香港只负责上游的研究、集资等工作的话,受惠的只惠及少部分精英研究员及金融业者,对中会中下层的人没有太大帮助。不过如果能将研究成果在香港本地产业化变化实体工业经济,那便会形成大量劳动力需求、继而再产生管理、服务等的需求,其能创造的价值远胜于只做上游部分。而且一旦产业链形成,也会加强外部经济对香港的依赖性,强化本地经济基础。
在地产业化成效不佳
虽然政府推出的科研基金一直都有鼓励科研就地产业化,政府本身也有“再工业化”的经济方案。例如2014年政府便在“创新及科技基金”下设置“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支持研究商品化将成果落地。今年的财政预算案更将每所大学的资助额倍增至1,600万,每间大学初创企业最多可获150万元资助。
不过“在地工业化”的具体成效却不太理想。以香港为“前舖”,内地为“后厂”的模式仍然是主流,在所谓的“在地化”之中,香港只分到整个产业链中比较上游的部分。就以上述“香港独角兽榜单 Unicorns HK 2021”为例,商汤科技及大疆的基本研究都在香港完成,但研究成果却被带回内地产业化,可以说香港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又例如基因港的生物科技公司,虽然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设在香港科学园,可以说是一家香港公司,但生产基地设于上海,并正在苏州和宁波筹建数间大型工厂,明显是“前舖后厂”的格局。
政府如果希望在本地发展创科及再工业化,便得想新的办法鼓励及支持更多科技企业真正做到“在地产业化”,以做到陈茂波在《财政预算案》演辞中所说,“创造更多优质、多元的就业机会”,“创造条件和提供资源解决如房屋、贫穷等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