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要为公屋轮候市民著想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本星期一(2月21日),房屋委员会公布公共租住房屋最新平均轮候时间和申请数目资料。过去十二个月获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为六年,当中长者一人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为四年,分别较上一季上升了0.1年及0.2年。截至去年年底,约有1.52万宗一般公屋申请,以及约9.65万宗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

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上次到达六年之久,已经是23年前即1999年的事情。当时的香港尚在首位行政长官董建华任内,他于1997年10月第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把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三年”,甚至还为此订出了追求在2005年达标的具体时间表。该目标后来表面上得以完成,但有相当程度是靠排除计算非长者一人申请的轮候时间达到。

公屋轮候时间一直上升。(资料图片)

应对公屋申请本末倒置

在此之后,特区政府始终声称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三年仍然是其施政目标之一。按照常理来说,想要维持达标最佳作法必然是持续修造或重建更多公屋单位,不过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实际情况却是建屋数量一直呈现下跌趋势。房委会的租住房屋落成量便曾经由2000/01年的55,492个单位,暴跌至2014/15年的9,938个单位。

随着单凭排除非长者一人申请的计算方法再不能将数字压到三年以下,主事官员还开始推出其他舍本逐末的措施,包括在2015年推出“绿表置居计划”吸引原有租户腾出单位给予轮候家庭,同时又修订公屋配额及计分制来进一步减低非长者单身轮候人士的配屋机会和申请意欲,最新例子则有林郑月娥提出将“绿置居”未售出单位开放给予申请公屋逾一年人士购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提出一项先导计划,将今期出售中的“绿置居”货尾单位,开放予申请公屋逾1年的人士购买。(余俊亮摄)

社会期盼公屋申请者能达到平均三年上楼目标,是想满足这群人的居住需求,让他们可以在香港获得安生乐业之处,毋须抵受高昂房租以及“㓥房”、“笼屋”一类困苦环境。无奈观乎当局近年应对公屋申请之法,似乎只是想方设法尽快“追数”、“造数”满足门面指标,并非有意真正关切和改善牵涉市民的居住情况,所以总将心力投放于最为根本的广建公屋之外。

轮候等待情况或更严峻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房委会日前解释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为何上升的时候,竟然倒过说是因为有几个公屋项目于去年底落成入伙,“让为数不少轮候已久的一般申请者获编配公屋,他们的轮候时间因而反映在最新的平均轮候时间中”。此等说辞更让人觉得当局完全未将市民的真正轮候时间当一回事,毕竟正因为计算仅考虑获配者的情况,余下一群留在轮候册的家庭才更值得关注。

现时轮候册的1.52万宗一般申请里,不少家庭等待日子恐怕老早已经超过获配者的平均轮候时间。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间获安置入住公屋的1.58万宗一般申请,有逾半约9,100个家庭的轮候时间在六年或以上,便隐约透露出这个问题。况且正如上文所述,这些数字还未计及轮候时间肯定更久的非长者一人申请,足见整体轮候者的情况随时要比平均轮候六年之数更为严峻。

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重返六年,回到三年上楼承诺之倍,可谓突显港府制订施政目标形同虚设,甚至可说是香港整体管治缺乏“目标为本”的一个缩影。幸运的是,“北部都会区”等长远发展项目上马在即,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民调反映约五成半市民认为它有助解决本地房屋问题,而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内将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我们希望从中可以看到在社会运动与疫情平息之后,治港者真的能回应社会期望、拿出实际建屋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