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医生强硬起来 政府能向其他利益动刀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本周二(8月31日),政府向立法会提交了《2021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下简称修订草案)的三项修订建议,进一步放宽可以申请“特别注册”来港执业的资格,以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训的专科医生来港执业,补充香港医生不足的问题。香港医生人口比例严重低于其他先进地区,引入非本地医生无疑是缓解问题的其中一种方法。引入非本地医生必然会遇到医生团体的反对,经过多年后政府终于能鼓起勇气进行改革,无疑展示了其硬朗的一面。

医生团体一直反对放宽引入非本地医生的条件,坚持现在以专业资格试把关的方式为最佳方式。然而,资格试麻烦而冗长,外地有经验的医生未必愿意从低做起参加资格试。坚持资格试为唯一引入非本地医生的途径,有如是医生团体一种行业自我保护的想法。

看大局支持 从细节商讨

当然,医生团体对放宽非本地医生来港执业的建议提出的一些实疑也是有所理据的,然而政府新提出的修订草案其实已经考虑了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有合理解决。例如最常被实疑的是医生的水平问题,修订草案将放宽对象定为有质素院校毕业或工作的专科医生。能在国外担任专科医生代表该人已有一定的实习和行医经验,这已经解决了大部分有关于质素的问题。而修订建议中所增加的在外未完成实习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在回港后仍要继续实习才能得到最终注册,也保证了医生的质素。

修订草案以“特别注册”形式引入非本地有专科资格的医生,在公营医疗系统工作五年后便可转为全面执业。这个安排也令注册制度更有弹性,通过“特别注册”来港的非本地医生可以以工作经验换取正式执业资格,无须再通过执业试。也保证了这些人手会首先满足到公营医疗系统的需求。

陈沛然感到强烈不满,认为最新修订较原方案更不可取,形容是一再开倒车,对医学界专业自主造成根本性的破坏。(卢翊铭摄)

大权在握 改革还待何时?

政府5月时提出引入外地受训的香港人医生回流,当时已经引起医生团体的反对,这次进一步放宽至非本地居民,引起的不满自然更大。代表医学界的立法会议员陈沛然指修订草案是开倒车,破坏医学界自主性。但询问本地医生是否接受放宽外地医生竞争,一定程度上就如同询问地主是否愿意进行土地改革,既得利益者又怎会自愿放弃利益?然而官员过去多年来一直没有对问题下药,致香港社会长期医生不足,市民在公立医院轮候时间过长,政府拖至今年才敢于强硬修例,本身已经是迟来的醒觉。

自从去年以来,在中央政府强力的支持下,政府执政可谓雷厉风行,加上以建制派议员主导的立法会高度配合,放宽非本地医生来港执业的草案不难通过。然而在此之外,香港仍然有很多领域需要改革,而改革仍总免不了要动到那些既得利益者手上的“蛋糕”。例如要改善香港的住屋情况,就不得不影响到地产发展商以至于持有物业投资者的利益。又例如要收回丁权,便不得不挑战新界原居民手中的利益。

香港社会与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并不只是住屋,也包括了高昂的店舖租金蚕食了企业利润。地产发展商与少数拥有物业权的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计想保持香港高昂的楼价及租金,以确保他们能继续获取利益。这些商家或团体用尽所有方法阻止政府推行土地改革,包括简单至收回粉岭高球场等土地建屋,以至于思考如何长远将利润从房地产引导至实体经济的改革。政府既然已经手执“尚方宝剑”,又是否有更大决心去挑战香港更大的既得利益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