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引入海外医生 更要改革医疗分流
特首林郑月娥周一(3日)在医院管理局研讨大会表示,将在本月稍后将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方便引入海外医生来港。香港公营医疗供应日益紧张,不仅专科轮候愈排愈长,今年3月更有病人在等候入院期间离世。因此,此次林郑有决心引入海外医生,增加医生供应,值得业界以至社会肯定。只是香港医疗体系濒临爆煲并不只在于公营医生的不足,政府解决医疗问题更要摸清问题的命门。
社会在过去一直有声音质疑放宽海外医生来港执业后医术保证问题,甚至有反对者担心因为风俗不同、语言不通等,海外医生来港执业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不仅容易解决,而且公营医疗系统长期医生不足,更会引发医生士气低、流失率高、市民无法及时就医等问题。因此面对政府引入海外医生的提案,业界应摈弃掉保护主义,抓住香港社会更急迫的问题,以建设性的心态讨论引入海外医生的执行门槛、程序,以及是否要规定海外医生必须于公营系统服务一定的年限等议题。
既患贫更患不均
如同此次决定引入海外医生,增加供应一直是政府解决香港现有医疗问题的主要方向。在过去两年的财政预算案中,政府不仅拨款1.8亿用于增加本地两间医学院的培训名额,又为两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预留约5,000亿元。
然而公营医疗供不应求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需求多,更是整体需求的过度中求不平衡。根据最新(2018年)医疗人力的统计,香港有49.4%的医生于私营医疗机构工作,有46.8%的医生于医管局和政府工作。与之对应的是公立医院要处理八成左右的住院需求。然而如果单从增加供应入手,要想将资源人手增长到能应付这八成的需求,所需时间和资源将庞大到不可想像。更何况现下的香港医疗已面临融资问题,单纯靠增加供应显然不现实。
解决问题不能只靠斥资
因此,面对香港公营医疗供不应求的问题,不仅要增加公营,更要从需求分流层面入手,才能更有效率。需求分流的方向有二,一则可以引去私营机构。目前公私营医疗使用不平衡的问题在于两者收费悬殊,不少市民宁愿慢慢轮后公营医院的名额,也不愿花费数倍前往私营机构。因此政府本可以用医疗保障、公私合作等方法将不少使用者分流到私营医疗体系。分流的第二个方向即将需求引向基层医疗治未病,减少市民需要去到医院的可能性。一个本地智库的研究报告曾指出,加强社区护理则可减少现时约一半入住公立医院的个案,同时每投资1港元于社康护理,即可减省8.4元急症护理开支。除了开支上的节省,人力上基层医疗需要更多的护理师、药剂师等医护人员,对医生的依赖相对较低,也能更容易地解决人力配置的问题。
然而,政府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却欠缺魄力。自愿医保计划愈缩愈小,最终版本没有了高风险池和必定承保的安排,再次成为肥上瘦下的利商工程。至于公私营合作上,由于转介系统的繁琐未完善,以及政府监管的不足,不少在兴建初期与政府由约定要承担一定数量公营医院转介病列的私家医院,几乎都没有完成当初的承诺,让个案仍然堆积在公立医院的轮候簿中。又比如在基层医疗的发展上,政府推出的长者医疗券金额和资格不断放宽,但由同样由于规管和解说教育工作没有到位,让这一计划沦为眼镜配置、海味购买的资助。
过往,政府更倾向于用钱增加供应的方法解决医疗问题,虽然也尝试过推出自愿医保、公私合营等问题,但一则因为不敢触动商界利益,二则缺乏对计划的具体监管,最终没能做到平衡供求,化解医疗系统的危机。如今林郑月娥在争议中提出引入海外医生,也不仅仅依靠钱去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种施政思维的进步。政府官员应藉著这样的新气象,去思考公帑要如何用,如何确保运用到位,才能让管治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