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足绝非只因海外医生外流
食物及卫生局长陈肇始周日(16日)在网志撰文,指出海外医生近年大幅减少,是本港医生人数短缺的主因之一。然而陈肇始只是点出了部分事实,无视港府回归后为顾及成本考量,先后缩减医科生名额,以及推出“肥鸡餐”利诱资深医生提早退休,才会造成当下本港医生不足局面。
陈肇始在题为《纾缓医生人手不足刻不容缓》的网志指出,本港人均医生比例远远落后于其他先进经济体,但随着人口老化,公型医疗系统未来势必承受更大压力,故政府须从新途径引入海外培训的医生。她继而指出医生人手短缺的主因之一,是非本地培训医生近年大幅减少,并引用数据指出,2011至2020年仅有396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注册,远较1991-2000年间的2,224名的数字为低。
港府才是医生不足的祸首
本港医生不足虽是不争之事,但成因绝非只有非本地培训医生外流。回归以后,特区政府不但没有正视医生不足问题,反而更指医生有供过于求的情况,故在资源所限下医管局不能吸纳所有医科毕业生。当局继而在2001至2002学年起开始削减医科生学额,即使当局于2008至09学年如梦初醒,回头增加两所医学院的学额,但数年来的供应断层实在难以追上需求增幅。
削减医科生学额并非陈肇始唯一忽略的因素。当年医管局声称医生人手足够的时候适逢亚洲金融危机,于是政府为减省经常性开支,先在2000年关闭护士学校,后又在2002年推出“肥鸡餐”送走逾两千名资深员工,导致不少医疗人才流向私营体系或提早退休。直到后来“沙士”爆发令到公共医疗系统不胜负荷,削减人手的后遗症渐现,政府才搁置自愿提早退休计划。
海外医生属辅助性质
与此相对的是,非本地医生在港注册人数的减少虽然一定有对医生整体供应产生影响,但当局绝不能将所有问题归咎于他们。海外医生来港执业不单只看薪酬待遇,还有工作压力、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皆会使其选择避免来港。况且海外医生占全港医生总数的比例毕竟不算太多,其功能主要仍为补足本地培训医生的数目不足,故陈肇始的写法恰恰就是将两者的主次关系倒转,以遮掩历任政府任由问题发酵的懒政。
本港医生不足存在多重成因,解决方法亦要多管齐下。目前本港每千名人口仅得2名医生,远低于新加坡、日本、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由2.5名至3.8名的水平。根据食卫局的“医疗人力推算2020”,十年后医生数目的缺口至少多达1,600名,故在人口老化的迫切性下,港府除了要借引入海外医生来解决燃眉之急外,更一定要逐步增加医科生的学额才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当局既要安抚业界情绪,也要确保来港医生的资历水平跟现行要求相符,以免拖低整体医疗服务质素,这样才有望赶及在人口老化步入高峰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