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等人死”本可避免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广华医院上周五(19日)有病人等候入院期间离世,事件除了让人联想起去年10月的类似悲剧,也再勾起大众对公营医疗系统负荷的关注。政府短期虽然可以增设电子手环,以便监察候诊者的情况,但长远还须处理硬件和人手不足的老问题,以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一名六旬的长期病患者上周五(19日)到广华医院覆诊时,因发现痰中带血被安排经急症室程序入院检查和治疗。院方表示晚上10时半职员准备将病人转送病房时,首次发现病人失去联络,而竖日凌晨2时职员再以广播系统呼叫病人亦未见其踪影,但到清晨5时左右医护人员却在急症室等候区轮床上发现病人失去知觉。即使院方已经即时施以心肺复苏,病人最终亦返魂乏术,然而这类“等人死”的悲剧近月并非首见。去年10月一名69岁地盘工人因呕吐送入威尔斯亲王医院,在急症室被分流为“次紧急”级别,结果等候不到三小时便被其家人发现失去意识,经抢救后发现脑部严重出血、最终不治死亡。

广华医院一名63岁男病人上月于急症室等候上病房期间死亡。(资料图片)

轻微病征或走错眼

据现行急症室分流制度,病人抵达急症室后先会由一名护士对其病情作出初步评估,并将情况分为危殆、危急、紧急、次紧急和非紧急五类,而其接受治疗先后次序将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排定总体来说,当局虽然可以在指定时间内诊治被分流为危殆、危急和紧急的病人,但次紧急和非紧急的病人轮候时间,往往平均长达两小时以上,一旦病人出现今次涉事病人那样的轻微病征,而分流站护士又未能察觉急性病变的风险,很可能便会延误救治的时间。

尽管现时未有足够证据确定两事涉及医疗失误,但公营医疗系统负荷沉重、人手严重短缺早是老掉牙的问题。现时本港每千人只有约2名医生,数字不但远低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 (OECD) 的平均值3.47名,也低于新加坡的2.67名。况且随着本港65岁或以上人口将会从由2016年的15.9%,大增至2036年的29.1%,而人口老化趋势愈见严重,也会推动医护服务需求上升。在供给不足、需求上升的情况下,本港公共的医疗体系显然正逐渐走向崩溃边沿。

为避免同类悲剧再演,政府短期内除了可以增设电子手环以便监察急症室候诊者病情变化外,更要大幅提升公营医疗系统承载力。在人手短缺的掣肘下,即使病人在候诊期间病情急转直下,医护人员亦未必能够及时察觉,而电子手环则可用于监察病人的血压和心跳等基本生命迹象,并及早响起警示,减低延误诊治机会。长远而言,虽然政府已计划将引入海外医生的草案提交立法会审议,并增加医科生及护理学生的本地培训学额,惟此亦需要更多硬件配合,尤其是当局预料新界西医院联网在2026年的普通科病床仅带2.4张/每千人,是为7个医院联网中最少,可见公营医疗系统早晚亦会“爆煲”。急症室“等人死”本可避免,政府实要汲取是次悲剧的教训,及早完善公营医疗系统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