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棕地泛滥源起产业政策失误 须尽早根治祸根

撰文: 赵钟维
出版:更新: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香港分会于上周四(12月1日)公布香港棕土分析,发现2008年修订规划指引后,棕地申请获批率大幅提升,这可说是流物产业政策规划不周的恶果。事实上,香港航运是夕阳行业,为支持物流业放松棕地申请的指引不宜保留。更重要者,政府也该早谋规划,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以迎接转口业式微带来的影响,甚至化危为机。

WWF促请政府应采纳“棕地优先”政策,批评城规会规划指引编号13E助长棕土扩张。(WWF提供)

WWF指,为支援货运物流业发展,城规会于2008年修订审批指引,放宽棕土申请。城规会于2005年共接获304份改划土地为棕土申请,过半获批;相对之下,去年427宗申请中共377宗成功,获批率达88%,涉地103.6公顷。

据本土研究社早期研究,新界现时约有1200公顷棕土。据发展局数字(截至 2016 年 10 月 31 日),短期租约用地更高达2440公顷,其中用于“收费停车场、露天或有盖仓库、循环再造工场、苗圃、商铺”的用地则达270公顷。2008年的政策改变,无疑是导致新界棕土泛滥的元凶之一。

270公顷是个怎样的概念?此前闹得满城风雨的横洲,面积仅约34公顷,而其规划建房总量已达17,000个。270公顷即约有8个横洲,打个大折,也可建数万个单位。更大问题在于,由WWF数据看来,新界土地改划为棕土的获批宗数,还持续维持在每年300宗以上。就是说,270公顷这个数字还会继续上升,继续蚕食香港的可用土地。

市民或问,社会不是欠地吗,为何还一直用地支援转口相关行业?香港昔日是航运枢纽,政府在土地政策上对物流业开“方便之门”,以助发展经济,无可厚非。

但近年来内地航运业急速发展,香港已无优势可言,这条经济支柱注定崩溃。据中科院2016年“全球TOP 2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预测”,香港排名已跌至第7位,低于上海、深圳、宁波、青岛等大陆城市,也将被广州、迪拜等城市超越。香港跌出十大,只是时间问题。

从具体数据上来看,2008年规城会放宽棕土申请指引时,货柜吞吐量已达最高,即2,449万个标准货柜。政府当时推算吞吐量会持续上升,2010年将达2,490万,而2020年更会达致3,270万。但据目前数字看来,政府的算盘显然打错了。2010年的实际数字只有2,369万个。数字自2011年始更持续下跌,2015年更只有2,007万个,几乎跌穿2,000万个。

香港转口货运业式微,已是铁定事实,勉强扶持也无补于事。然而政府却未有收紧棕土用途申请,结果出现整体货量不断下跌、业界占用棕地的问题日益恶化的强烈反差,明显是政策未能配合现时情况与未来展望。

事实上,香港货柜吞吐量不景气的情况,只会随着内地发展而继续恶化。内地现时正逐步开放沿海运输权,届时厂商可以直接经邻近码头出口至其他城市,而无须经由香港。据目前法律,内地港口间的海上业务,只能由在中国注册、获准悬挂中国国旗的货船经营。举例说,外国货船在深圳上货,是不能直接驶至天津卸货,而必须先经香港等境外城市。此类转口目前占本港吞吐量达七成;制度一变,则香港转口业可谓“命不久矣”。

早前货柜业界曾提出,希望港府向中央反映,暂缓执行相关改革,以保持香港竞争力。这里不是说中央一定不会考虑相关呈请,只是就算中央同意,也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

政府应对香港货柜业的“预期死亡”作好准备,其第一步就要恢复、乃至收紧城规会原有的审批棕土指引。长远而言,政府应作好部署,于香港货柜业的收缩期中,逐步将用于业界的土地加以释放,用作其他用途,除兴建住宅以进一步压抑楼价、纾缓年轻人置业困难,以至转作服务业、资讯科技业等用地。单是葵青货柜码头已占地279公顷,其释放的土地足以兴建大半个天水围。政府 应当利用这次经济结构转型的危,成为解决部分“土地问题”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