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指棕地不足以解决土地问题 倡未来发展郊野公园
由前首董建华牵头成立的团结香港基金,发表第二份土地及房屋政策研究报告,认为增加土地供应方面必须多管齐下,不能单靠改划发展棕土就可解决问题,必须在维港以外填海、放宽新发展区密度甚至发展郊野公园等。
报告指出,本港公营房屋供应明显落后,预计未来5年只有不足10万个单位落成,较14万个单位的目标,少超过三成。据房委会推算,2020/21年度的公营房屋建屋量,只得1.5万个,当中1.14万个单位是公屋,资助出售房屋仅得3,600个,较2018/19年度总建屋量达2.76万个单位,大减近半。
基金会建议政府推出补贴置业计划,居屋及租者置其屋计划的业主,日后出售单位时的补地价金额,可锁定在入住时的水平,令公屋户更大机会成为业主。
发展棕地政策 不足以解决问题
报告指出,近年香港欠缺大型土地发展项目,政府手中的“熟地”越来越少,卖地计划越来越依靠改划土地。
基金会认为,香港绝大部分棕土属私人拥有,并有不同用途,开发过程必涉及收地、拆迁和安置等问题,而棕土只是其中一个土地来源,不足以解决问题,建议政府建立和维持充足土地储备,在维港以外选址填海,例如于散石湾等地进行填海以增加土地储备。报告亦指要进一步放宽发展密度,部份地区例如启德及将军澳等都可考虑。
发展大屿山及郊野公园
基金会指,大屿山发展是香港下一个大型发展项目,建议采用“航空城”区域规划概念,在机场北商业区增建铁路站,让旅客大部分行程可留在大屿山和机场岛,减轻大屿山和市区间的交通负荷,采用“北发展、南保育”的原则,并成立一个由问责官员主理领导的办事处去处理。
报告亦提及指出大屿山占地 147 平方公里,当中7成属郊野公园,虽然土地受《郊野公园条例》管辖,但保育并不等同“零建设”,因《郊野公园条例》提及政府有责任提出措施,提供设施及服务, 因此,基金会建议政府应增加及改善通往大屿山郊野公园的道路,提高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