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批城规会指引助长改划棕地用途 促修订阻棕土扩张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本土研究社早前研究指出新界约有1200公顷棕地,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最近分析本港棕土的情况,发现在物流业发展持续放缓下,城规会审批改划成露天仓贮及港口后勤等棕土用途的个案,成功率却节节上升。WWF指出,城规会于2008年修订规划指引,是变相助长土地转作棕地用途的“元凶”,促政府应废除不合时宜的指引,防止棕土在新界进一步扩展。

WWF促请政府应采纳“棕地优先”政策,批评城规会规划指引编号13E助长棕土扩张。(WWF提供)

WWF今年9月开始进行分析棕土研究,发现本港货柜吞吐量已由2008年的高峰达2400多万个标准货柜,下跌近2成至去年约2000万个,反映物流业发展放缓,但新界地区的棕土数字、获城会批准转用露天仓贮等棕地用途的个案及涉地面积,却反过来不断上升。

WWF批评政府执法不力,恐龙坑及周边违规发展面积达60公顷。(WWF提供)

获批率近9成 涉约104公顷棕地

WWF指出,城规会2005年中收到的304份与棕土相关的土地用途改划申请,只有一半获批,而去年收到的427宗申请,却共有377宗成功申请,获批的成功率高达88%,涉及面积达103.6公顷。WWF研究主任陈翰奇解释,棕土扩张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规划署于2008年检讨规划指引编号13D,经修订后成为新指引编号13E,其中获城规会优先考虑改划成可作棕土的第1类地区,面积增加约36公顷,他指出修订变相令更多土地可有依据申请改划,更容易“开绿灯”,间接助长棕土继续蚕食新界土地,“指引写到明第1类别适合申请棕土用途申请,变相削弱城规会否决的能力。”

政策倡议专员潘淑丽(左)、研究主任陈翰奇(右)认为相比绿化地带,棕土更具潜力用作发展房屋。(黄静薇摄)

他以新田为例子,指出规划署将其划作第2类地区,即大多数未有清晰规划意向,可在附带条件上批准申请,惟该区附近有不少村落,棕土作业与周边的规划并不协调。根据城规会文件,新田村路其中一个地段,于2015年批出用作货物装卸及露天贮放货柜场,该申请文件亦提到,其中一项规划申请的理由是“符合城市规划指引编号第13E”,城规会最后批出为期3年的临时用途。他认为该指引是为应付急增的物流业而设,但近年行业不断倒退,指引已不合时宜,建议港府废除。

近15年城规会批准棕土个案
 年份 获批个案 申请个案 申请获批率 涉及公顷
2000 85 226 38% 28
2005 152 304 50% 64
2010 620 705 88% 132
2015 377 427 88% 103.6

资料来源:WWF

城规会规划指引编号13E中,第1类的地区是适合用作露天贮物用途(红色地带)。(城规会)
恐龙坑有不少地区属非法霸占官地用途。(WWF提供)

批发展局选“绿化地带”改划房屋发展本末倒置

WWF政策倡议专员潘淑丽指出,发展局已拣选192幅具潜力作房屋发展用地,当中有78幅为“绿化地带”,反而棕地却“零收回”发展,做法是本末倒置,“绿化带唔识讲嘢,只系有环团反对”。她指,研究亦反映现时新界有不少非法占用官地的情况,单是恐龙坑已有60公顷的土地违规发展,促请政府应加快对棕土地区的规划及发展,并建立完整的土地资料库监察土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