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不停车收费系统 缔造智慧及公平的社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本周二(5日)讨论“不停车收费”缴费系统计划,暂定首阶段先在狮子山隧道、城门隧道及青沙管制区采取划一收费实施,而当局亦预告将在本年3月提出《不停车缴费系统条例草案》修订相关法例。引进先进科技、简便收费程序固然值得赞许,但是在此之上政府还应该探索如何将交通开支更公平地分布。

政府在2018年《施政报告》抛出“挤塞征费”、“效率优先”的原则,试图透过增减各类车辆使用收费道路和隧道的收费水平,达致更有效分配路面空间的目的。这些收费理念有异于以往的“收回成本”原则,在精神上亦可说是更公平的“用者自付”,因为较多人使用的公用道路必然需要更多公帑进行维护,同时车辆载客量愈多亦表示每名乘客摊分对道路的使用负荷愈低。

无奈过往政府对道路收费的考虑实在太着重收回建设与营运成本,官员到近年才慢慢醒悟,缓慢地推出豁免专营巴士缴费等措施。然而公用道路作为方便市民出行的公共设施,政府原本就不应该强求向公众收回其成本,一班官员实在可谓后知后觉。

即使是今次的“不停车收费”系统,我们亦能看到政府计划似乎未能完全贯彻自己提出的两个原则,例如私家车对道路空间的使用效率显然较集体运输工具低,但现时计划却先让首阶段的三条隧道及路段作划一低廉收费。这种做法或许能使收费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但一来未能够借此减低市民使用私家车的意欲,无助解决交通挤塞问题;二来也反让霸占及损耗路面较多的货车、巴士一类大型车辆获得优惠。

技术容许动态收费

回看缴费系统采用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与自动车牌识别技术,它们是借由连结前称“车内感应器”的“缴费贴”来让指定付款帐户扣除隧道及公路收费,因此整个系统完全可以配合其他安排动态调整收费水平,例如按照当期交通流量高低增加或减少收费以疏导繁忙地点交通流量。

针对私家车的动态收费尤其值得政府多花心思。用者自付是一个好的原则,但当社会贫富悬殊,同额费用对富人及基层的影响截然不同时,政府可思考是否引入“能者多付”理念,方法之一可以是车龄短的豪华牌子私家车,要缴交多于普通牌子的费用。车龄及汽车品牌并不关涉私隐,相信列在缴费标签之上争议不大,只要侦测技术作出相应调整即可,反而受影响的持分者肯定不愿意接受额外收费,这需要政府、私家车业界和用家凝聚共识。

连试行电子道路收费,港府均要拉锯至今,“智能出行”愿景,何时才会在香港实现?(资料图片)

当然,政府终究不能只靠“收买路钱”压低私家车使用量来减轻路面挤塞,也不应寄望习惯使用私家车的人会轻易转乘巴士、港铁。这些集体运输工具使用情况也已趋近饱和,而且功能上不能完全替代私家车。因此政府在其他有关交通运输的政策上也要多下功夫,譬如要建立有监管的网约车制度、多发的士牌照兼提升司机服务质素,以及增加体弱人士接送服务,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私家车用车使用其他出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