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道路收费】政府划自我限制 “智能出行”愿景何时实现?
政府在2015年宣布,将于中环与其邻近地区推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时任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回应传媒提问时指,作为免费替代路线的中环湾仔绕道即将通车,为筹划电子道路收费制造契机,“问题不是应否推行,而是怎样推行。”但新加坡更再走远一步,当局将于2020年升级现有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并附加自动导航及实时交通情况显示功能,致力为国民实现“智能出行”愿景。反观自诩国际大都会的香港,却连在局部地区试行电子道路收费,也碍于政府施政欠缺魄力,辗转拖拉35年,遗害深远。
在交通咨询委员会提交《香港道路交通挤塞研究报告》后翌年,政府在2015年宣布于中环一带推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首阶段是为期三个月的公众咨询,再进行有关落实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预计2019年完成。
参阅先导计划公众参与报告,大部分持份者认为政府应按车辆大小、进出收费区次数而厘定电子道路收费水平,并豁免向巴士、小巴、的士等公共运输车辆征费,以及将相关收益预留作改善路面交通用途,避免造成“额外征税”误解。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英治时期港人以私隐理由反对电子道路收费,持份者大多认同现有科技水平以及《个人资料(私隐)条例》保障范围,已足而保护驾驶者个人私隐。
实施范围不应中环止步
另外有持份者认为,先导计划范围理应延伸至整个港岛北部,甚至九龙一带核心商业区,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政府虽声称对相关意见持开放态度,但林郑早前宣读本年度《施政报告》时,仍指先导计划预期仅在中环推行,反映政府目前未有打算延伸计划范团。
公共运输研究组发言人郑衍祺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上环、中环、金钟、湾仔一带道路网络早已相互重叠,一同担当港岛核心商业区功能,在城市规划层面上难以分割,因此,单在中环实施电子道路收费的作用不大,“若只把中环设为收费区,它原有的交通流量将会转嫁至边界繁忙路段,届时只会使商业区挤塞情况雪上加霜。”他促政府在收费区边界增建停车转乘设施,方便驾驶者弃用私家车,换乘公共交通工具进出核心商业区。
郑衍祺又指,除了中环以外,旺角、观塘、九龙湾等九龙核心商业区域,亦同样具备实施电子道路收费的条件,包括区内设有覆盖面广泛且容量高的转乘公共运输服务、供车辆绕过收费区的免费替代路线等,促当局尽快将先导计划拓展至上述地区,才能彻底改善全港整体道路挤塞情况。
学者:应扩展至隧道缴费
除了管制市区交通流量,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亦能提升隧道、高架桥等收费道路的车辆流动效率。香港政策研究所上月初访问近1,100名驾驶者,多达七成受访者赞成在红隧、东隧、西隧等收费隧道全面实施电子道路收费,以取代现时现金、八达通为主的传统人手缴费模式,从而省略在收费广场切线、排队、停车及找续的滞留时间,预计年均可节省多达207万小时或1.24亿元时间成本。
政府早于1993年便引入“快易通”(AutoToll)自动缴费服务,供驾驶者直接驶经收费广场,毋须停车付款。惟运输署数字显示,今年7月平均每日有81.6万辆车驶经全港11条收费隧道及管制区,当中不足一半(39.5万辆车)使用“快易通”,仍有大批驾驶者选择人手缴费。
有关服务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驾驶者每月须付35元租用感应设备,加上收费广场自动缴费车道数目稀少,不敷使用下亦容易产生挤塞问题,变相“赶客”。
香港政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熊永达接受《香港01》访问时形容,收费道路的付款安排对车辆流动效率影响极大,源于车辆驶近收费广场时,必须频密切线寻找提供特定收费方式的车道,除了延长通过所需时间,亦间接提高发生交通意外的机率,可谓得不偿失。他慨叹,政府多年来在改善收费道路缴费安排上停滞不前,纵容问题恶化至今。
随着自动缴费技术愈趋先进,外界一直要求政府提升收费道路付款效率,包括新增八达通、轻触式信用卡、流动支付等缴费方式,当局却“叹慢板”,直到去年年中才落实逐步引入,惟驾驶者每次缴费仍需停车五至十秒拍卡缴费,无助改善收费广场挤塞。“快易通”则不时传出扣数出错等故障问题,亦令人质疑相关技术可靠性。
熊永达认为,适逢今次《施政报告》提及试行电子道路收费,政府可考虑将先导计划扩展至收费道路层面,并利用早前指无法兴建收费广场的将军澳—蓝田隧道,作为在收费道路全面实施自动缴费的试点,“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石二鸟’,既可沿用现有(电子道路收费)技术方案,减省研究时间,亦可趁机检讨现时收费道路缴费安排,淘汰不合时宜的付款媒介,从而便利驾驶者使用。”
交通智能化不容缓
今次《施政报告》交通政策另一重点,是政府建议研究按“挤塞征费”理念,透过增减各类车辆使用收费隧道、青马管制区及青沙管制区的征费水平,务求更有效分配全港道路空间。
香港运输研究学会主席、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林兴强认为,电子道路收费是实现“挤塞征费”的一个技术方案,理论上两者是同一理念,强调不应分拆为两个计划,“最理想是全港所有车辆驶经所有市区收费区、隧道及管制区时,均能透过同一媒介自动缴费,方便之余亦不会令驾驶者困扰。”
现时本港汽车每年须向运输署续领行车证,才能合法领牌行驶。林兴强说,有关制度正好为本港未来全面实施电子道路收费铺路,政府只要分阶段把全港行车证更换成具备射频识别(RFID)功能的智能标签,并资助车主购置讯号收发设备,往后所有收费区、隧道及管制区均可陆续改为自动缴费,届时按挤塞程度、繁忙时段全港性实施“挤塞征费”便能水到渠成,“相关技术的可靠性早已广为验证,关键是政府是否有决心付诸实行。”
去年年底政府公布《智慧城市蓝图》,就基建、医疗、运输等主要范畴提出未来五年发展大纲,务求运用创新科技提升城巿管理成效。就今次《施政报告》提及试行电子道路收费,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荣誉会长方保侨对政府落实《蓝图》承诺表示欢迎,但他强调,若按全球各地已广泛应用相关技术来看,本港电子道路收费计划至今仍流于“纸上谈兵”,实在过于缓慢,“政府不应再花费时间和公帑不断‘研究复研究、咨询复咨询’,理应议而决、决而行。”
当全球各地均以电子道路收费作为解决道路挤塞问题的“药引”,香港政府不应再自甘落后,尽快坐言起行,履行多年来的政策承诺,才是治本之道。
延伸阅读:【电子道路收费.一】挤塞征费蹉跎35年 6次研究成果欠奉
上文节录自第13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5日)《原地踏步三十五载 电子道路收费何不坐言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