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公路不停车缴费早应落实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政府于本周二(15日)向交通咨询委员会汇报不停车缴费系统的落实进度,政府将于2021年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预期于2024年初分阶段在政府收费隧道和青沙管制区推行。
香港自动化道路收费进度落后于其他发达城市,不论是不停车缴费系统还是挤塞征费,在坊间讨论多年,只是政府拖泥带水,迟迟未能成事,平白浪费道路使用者的光阴。

不停车缴费系统是指司机使用收费隧道时,无须于收费亭停车或减速,而是利用缴费贴和自动车牌识别技术遥距付费,收费在已经绑定的银行或信用卡户口扣除。此措施的好处有四,一是减少在隧道口挤塞,二是减少驾驶者因为切线往不同缴费通道而引致意外的机会,三是腾出道路空间作巴士转乘站等用途,四是借助感应收费技术智能化收集交通数据。

交咨会主席张仁良(左)指,不停车缴费系统计划能让车辆缴费更有效率。(黄咏榆摄)

其实,系统落实进程已经一再推迟。近一点说,本来政府在2019年初预计今年第三季起向新登记和续牌车主免费派发车内感应器,但至今仍未开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固然推迟了进程,另一原因相信是政府2019年10月宣布原为应用试点的将军澳蓝田隧道变为免费,新技术应用不再迫切,延缓了派发时间。

自动化道路收费 早在40年前试行

回望远一点,自动化道路收费已在纠缠了香港社会近40年。早在1983年,政府已针对街道挤塞状况,在中环、金钟一带试行电子道路收费,但因市民反对而没有进一步研究。回归后,政府三度研究针对挤塞的道路收费,在中环、湾仔一带设电子道路收费区。头两回也无疾而终。当时官员分别认为当时措施有助控制私家车增长和减慢挤塞状况,以及社会欠缺共识和经济条件欠佳,放弃建议。结果,1990年代发展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就局限于政府道路和隧道收费,而且相关技术在1998年后就没有改进。

事后证明政府错判形势,单计私家车量,今年10月已达57.45万架,比2006年底升近六成,同期道路长度仅增加7.26%。不论快速公路还是街头巷尾,塞车也愈趋严重。那边厢,不少驾驶者不满快易通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不便充值和收取行政费,宁愿现金缴费,政府到2017年中才扩展缴付方法,姗姗来迟。

最新一回电子道路收费研究,是乘着智慧城市蓝图的大理念,把挤塞征费和不停车缴费系统一并研究。政府早前决定使用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侦测车内感应器及自动车牌识别系统(ANPR)识别车牌,技术问题不大,更关键问题是如何令收费制度公平,以及回应民众私隐忧虑。既然技术愈来愈成熟,政府在隧道实施的收费制度,沿用按车种分类收费。至于繁忙道路实施挤塞征费,则可按进出收费区的距离或时间收费,鼓励司机缩短逗留收费区时间。

青屿干线早前实施双向收费,一度引起混乱。(资料图片/吴炜豪摄)

政府须回应私隐忧虑

当然,社会不应低估弹性、精准收费的难度。新加坡在2014年探索按距离收费,原订于今年趁升级至用全球定位系统运作之时实施,但首先升级计划延至2023年,而落实按距离收费也遇上难题,例如系统未及稳定,未及运算大量行车数据等。话虽如此,既然香港起步迟,大有条件展现后发优势,研发更先进的技术。

私隐是驾驶者另一关心要项。就政府道路隧道而言,改变收费模式对收集个人资料范围的分别不大,毕竟现行快易通系统也备存个人资料,不当转移资料是违反私隐条例。在繁忙道路实施电子道路收费则是新事物,不少人担忧营办者和政府会掌握驾驶者行踪,官员则或多或少忧虑重演去年修例风波期间破坏智慧灯柱。政府过往承诺系统只会拍摄车牌不会拍摄驾驶者,资料会保留30日用作处理收费争议,而营办商不会接触车主个人资料,一切符合私隐条例。这些保障均为可取。当然,政府有责任更详细解释系统运作,以释司机疑虑。

电子道路收费涉资料收集,80年代港人曾因私隐理由反对实施。(资料图片)

香港的道路基建和公共交通网络在世界公认优秀,偏偏在道路收费和解决挤塞问题却落后同侪。政府必须急起直追,莫再蹉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