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号干线计划出炉 治本须还“新界牛”就业机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为满足新界西北新发展区的交通需求,当局正计划兴建由屯门蓝地连接至青衣的11号干线。新干道落成后,虽然可减轻现时屯门公路和大榄隧道的交通压力,缩短市民往来新界和市区的时间,但由于本港经济活动依然集中在港九都会圈,“新界牛”跨区通勤亦难以因为新干线启用而有所改善,故政府亦要及早规划新发展区,平均分布经济活动,这才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上周五(18日)在立法会表示,为应付新界西北洪水桥及元朗南新发展区的交通需求,当局将推展连接元朗至北大屿山段的11号干线,以及青衣至大屿山的连接路,以纾缓屯门公路、青山公路和青屿干线等主要干道的交通压力。

11号干线和屯门绕道的走线构思,是由蓝地隧道、扫管笏连接路、大榄涌隧道,以及连接青龙大桥。政府预料若主要干道不迟于2036年开通,由新界西北来往市区的行车时间将缩减约十分钟,并能疏道现时屯门公路及大榄隧道的车流。

随着屯赤隧道通车,政府亦于同日豁免青屿干线收费。(余俊亮摄)

根本问题在于大规模通勤

11号干线可纾缓新界西北居民往返市区的通勤时间。据交通统计年报统计,2016至2018年屯门公路每日平均行车量最高的路段为深井至青朗公路,早上繁忙时段的每小时行车量约为5,510至5,850架次,换算为行车量/容车量比率则为0.9(注一),即已迫近最大设计行车量每小时6,300架次,而平均每宗事故引致的交通受阻时间约为30分钟,相信屯门公路使用者对此亦不陌生。但据运房局2017年的估算,即使11号干线如期在2036年通车,屯门公路小榄段、深井段和大榄隧道的早上行车量/容车量比率仍高达1.1。故此新干线只能纾缓、而非彻底解决交通挤塞的问题。

根本问题在于香港发展分布不均,过于集中在维港两岸。据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全港376万就业人口之中,有多达220万人口需要跨区工作,其中又以新界的职居分离为全港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新界就业机会极之匮乏。随着洪水桥、元朗南等新发展区计划未来相继落成,政府预料两区分别将会有17万和8万多人迁入,使屯门、元朗和天水围将会成为香港西部主要新市镇发展群,但大量人口迁入亦会衍生交通压力。因此,较适切的做法是从总体规划上分散经济活动,这才能解决新界居民职居分离的现象。

为扭转本港不均衡的城市发展格局、解决“新界牛”长时间通勤的耗费,政府除了须大力发展基建配套,亦要善用新发展区的潜力,打造全新商业中心区。虽然政府的《香港2030+》研究提出“一个都会商业核心区、两个策略增长区、三条发展轴”的发展策略,但这依然仍视香港南部为发展引擎,而“明日大屿”完工之时亦遥遥无期,故在新界西北设立商业中心区不但可平衡全港发展步伐,亦可一举解决职居分离和交通挤塞。

洪水桥新发展区正在前期工程阶段,其地理位置优越,往南通往机场及港珠澳大桥,往北亦连接深圳湾大桥,发展潜力极高,足以成为新商业中心区。政府除了需要预早制定该区的产业发展蓝图,当前亦可着手处理棕地丛生的乱局,支援物流业界升级和转型。毕竟职居分离才是交通挤塞的主因,纵然11干线落成后可起分流之用,但治本之道还是如何藉就业机会分散人流。

注一:行车量/容车量比率用以反映繁忙时段的交通情况。比率低于1.0表示交通情况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