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应正视年轻人的声音
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周一(23日)举办主题为“新形势新使命新担当”的“香港政党主席论坛”,邀请出席者讨论香港面对的各种议题。其中行政会议成员、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谈及今后一段时间目标时,表明希望扩大建制力量的光谱,吸引中间派、受西方教育的专业人士,甚至少数族裔,让他们都支持“一国两制”。新民党争取民意支持当然没有问题,但奇怪之处在于,为什么遗漏了那些被指为“激进”的年轻人。
最近十年,年轻人的声音特别响亮,反国教、占中及反修例运动中,他们都是积极参与者甚至是主导力量。这个情况之所以发生,原因是现行利益结构把他们排除在外——政治方面,青年自觉欠缺平等参与,难以实践政治理念;同样重要的还有经济民生方面,无论求学、就业、置业、结婚,还是退休,年轻人的前路架设了太多障碍,欠缺平等发展权利。这些都是港青特别躁动、甚至“激进”的关键。任何负责任、有远见的政党必须对症下药,消除躁动,将他们从不满者转化为社会稳定的持份者。
不客气地说,新民党对青年问题的投入和关注并不足够,空有“分析”而缺乏“行动”。早在2014年“占中”后,叶刘便曾建议政府应从教育及产业支援年轻人,以及透过妥善处理房屋问题,收窄贫富差距。到了去年反修例运动期间,叶刘老调重谈,批评政府内部青年工作不足,又自认与年轻人“处于不同世界”,她认为背后原因在于青年感到前路茫茫,包括在房屋等深层次矛盾下看不到出路,遂产生对政府的怨愤。叶刘的分析没错,但问题是,明明新民党以至整个建制阵营在行政会议都有代表,在立法会也一直是多数派,为什么他们没有发挥政治影响力,责成政府解决深层次结构矛盾?
改革不应只说不做
相比欠缺行动,更大问题是没有同情心。“占中”一周年时,叶刘曾发表“高见”,认为青年“瞓街”是因为“好过住㓥房、好过逼喺屋企”。为什么一位前高官、主要政党负责人会如此凉薄?其实,事情本来不必如此——只要建制派敦促政府改革,香港管治问题不会像今天那么严峻。或者可以说,建制派是香港沉疴难治的共犯。
年轻人初出茅芦,尚未迎来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肯定是推动香港持续进步的主要力量,也是“一国两制”事业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他们的诉求值得政府和政党重视。这一切都说易行难,前提是要让年轻人愿意在这个城市安身立命,甘愿为这个家园拼搏,这就讲求政治家有没有改革意识,尤其是通过思维创新带动扎实的政策革新,谋求大规模的经济结构重组。倘若建制政党能够在这方面下一番苦功,让年轻人真正感到受关怀,那么建制支持度自可上升,这才是扩大光谱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