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业率破两成 香港人焉能看见未来?
周二(20日)政府公布最新失业率升至6.4%,当中20至24岁市民失业率更达20.1%,与12月至2月的数字相比,增幅冠绝所有年龄组别。青少年失业率本身已偏高,在疫情之下更是工作难求。在反修例运动后经常矢言要处理青年问题的政府官员,必须明白假若经济问题不解决,市民无法安居乐业,即使是国安法也难以带来社会稳定。
雨伞和反修例两场运动,很多人只用“青年问题”作概括。但群众运动通常都由复杂因素叠加而成,突出单一因素是武断的。两场运动分别以争取双普选和“五大诉求”为目的,虽然没有提及楼价高企、公屋不足等民生问题,但香港的青年就业、房屋问题却是严峻的,我们不宜低估“原教旨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不稳。
即使曾被视为“离地”的富二代、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刘鸣炜,近日接受网台节目访问时亦指出国安法虽有短期效果,但假若人心和民生问题不解决,社会将长期有很多不满。
生活被压垮 所长未发展
试想,如果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用为居住而烦恼,可以廉价供楼或缴租,他们不但能省下更多开支,花在兴趣和生活上,而且在考虑成家立室、创业或者进修追求学问时,顾虑也少很多。当然,这并不意味政府只须处理社会经济问题,政改不必处理——根据《基本法》,香港政制必然走向双普选,但这不改变政府须放弃“原教旨资本主义”的事实,积极带领市民参与社会经济改革。要注意假如没有公平和合理的社会经济环境,那么即使有普选,民怨也只会被政客高大空的口号所利用,情况就像美国的特朗普一样。
那么香港应该怎样改革?刘鸣炜在访问中提及产业结构单一,年轻人出路狭窄,例如选读物理科的或许只能当老师。香港经济结构畸型是铁一般的事实,对此刘鸣炜建议年轻人北上或到其他国家工作。原则上,港青有多些国际或中国经验,对其扩阔视野是有正面作用的,但鼓励港青出走恐怕会成为港府和建制精英拒绝改革、继续卸责的借口。我们要问,既然香港产业结构单一,为什么不谋求大规模的经济结构重组?最近许多人讨论深圳可能彻底取代香港,“末世”意识盛行,但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港府增强两地协调,促进人员、货物、资金和信息流动,借助深圳在创新科技、工业制造上的优势,启动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型,绝非天方夜谭。届时物理系学生除了做教师,也可选择投身创科产业,人生的可能性更多。
虽然刘鸣炜的许多言论有可商榷空间,但他强调“香港社会要稳定,人心、民生问题需要解决”却是对的。当前20至24岁年轻人失业率已升破两成,人数较3至5月增逾五成,较12月至2月的时候大增134%,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警号。要令市民特别是年轻人选择在香港安身立命,关键在于执政团队让年轻人相信这里是值得留恋的。当下,政府应把握《港区国安法》生效后社会恢复平稳、疫情逐渐缓和的机遇期,尽快开展全方位改革。事实上,香港不乏改革先例,前港督麦理浩便在房屋、廉政、社福等领域令香港脱胎换骨,一河之隔的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焕然一新。今天的香港正处于十字路口,重生还是没落,端视社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