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社会改革 消除青年怨气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反修例示威令社会空前撕裂,不同人对参与前线抗争的年轻人的评价亦南辕北辙:有人说要“放弃年轻人”,但也有人不同意要放弃。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最近在电台节目上称赞他们有创意和活力,放弃他们无异于放弃未来。沈祖尧并没有深入阐述其看法,但不妨以其言论为起点,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把握自己的未来,才算是对香港的下一代负责。

从中国五四运动、西方六八运动等历史可见,青年群体能量最大,最有方法把自身诉求表达出来,过程中必然呈现青年特有的激情。香港的反修例示威也是如此,没有人会否认焦躁和不满情绪在年轻人群体中漫延。视乎评论者的立场,反修例示威或被英雄化,或被贬斥为“暴动”,参加者则为“暴徒”、“废青”。坦白说,这些都是顺手拈来又流于情绪化的标签,对解决所谓“青年问题”不见得有帮助。

港青有着形形色色的诉求,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社会经济层面的,要圆满解决需要智慧和手腕。政治层面的诉求包括双普选,这必须按照“一国两则”原则去达成。但鉴于内地与香港近年矛盾涌现,要理顺矛盾可谓困难重重,特别是在民粹躁动的当下就更加不容易。

正视社会经济失序

其实,要扫除民粹并非没有方法,关键在于为社会经济层面的失序拨乱反正。这一代的港青已不像上一两代人那样,享受经济起飞带来的机遇。他们一毕业首先背负一大笔学债、然后只能在经济结构高度单一、选择不多的劳动市场上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大部份入息亦被租金或供款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很难不感到压抑。

2019年11月12日中文大学爆发激烈冲突,警方与示威者在二号桥对峙并展开激战,烽火四起,吐露港公路被堵塞5日。(资料图片/刘定安摄)

沈祖尧形容有年轻人因无力置业而自认“无前途”,这确是许多年轻人的想法。但要解决这个需要,出路不应是长年供楼式的置业,而是要改变置业至上的旧观念,由政府广建公屋,让年轻人入住,借以减轻其居住成本。政府亦应免除学债,协助刚离开校园的港青轻装上路。

假如政府继续无视年轻人面对的问题,很难让他们的创意和活力发挥出来。试想,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如果想做小生意,他未必有财力租舖和聘用员工,但假如住屋和学债都不成问题,做小生意的空间就会大得多。只要年轻人有了事业上的寄托,就会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持份者,民粹思潮就会失去土壤。再以此为基础,到时再按照“一国两制”原则重启政改,也不成问题。事实上,双普选是《基本法》所承诺的,也是许多市民一直在争取的。

但这一切要发生,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愿意启动改革。从港英末期到回归23年,香港的问题不断累积,完全是因为为政者不思进取所致。“暴徒”、“废青”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他们都是政府不作为的产物。因此,与其谴责港青,倒不如谴责港府。希望未来的年轻人无须把创意和活力发挥在制造汽油弹上,而是发挥在追寻理想、发展个人兴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