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行政措施可取 政府更需经济政策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港交所本周一(16日)发表咨询文件,建议简化首次公开招股(IPO)结算程序,多利用智能科技,包括缩短新股由定价到上市时间至一天,又建议减少冻结港元规模,券商日后只需向发行人缴付一成订金。如获接纳,港交所有望加强香港作为IPO市场的竞争力。香港要时刻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在此之上,政府更应多思考如何令金融活动更能惠及社会,包括税收再分配,以至推广社会效益投资市场。

即使今年经济动荡,加上蚂蚁集团暂停招股,港交所的新股集资额至今仍录得约2,400亿元,有望力守全球三甲,反映香港IPO市场对企业仍然甚具吸引力。港交所也明白集资市场竞争激烈,不断探索改革路向,今次咨询公众改革IPO结算程序便是一例。日后IPO会在网上平台FINI进行,透过数码化和自动化认购程序,港交所可以缩短截止认购至上市交易时间至45小时,即股份定价后的下一个交易日开始交易。此举可以减少股东的等候交易期间的风险,追上美国的新股上市程序,以及减少对企业在其他地方交易的影响。

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认为,旧有的IPO定价程序长达“T+5”甚至更长,市场各持份者包括投资者、券商、发行人等等都面临很大的风险。(资料图片)

定价后翌日上市 与美国看齐

同时,为避免大型新股上市期间冻结大量资金,阻碍港元流通,港交所建议日后资金会在各经纪指定的银行验证,金额为缴付认购额的一成。发行人只会在新股抽签结果公布后,才向经纪收取实际获配发股份的金额,有助减少利息支出。

港交所致力完善上市程序,值得肯定。企业上市的根本目的是集资壮大生意,而民众可以当上股东,日后从利息和股本增值获利。但香港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回馈实体经济,对社会整体有益。在这一点,政府角色不可替代。纵然现时股票交易要缴纳印花税,但若以缩窄社会阶级差距,促进共融的目标,以至增加公共财政来源的角度看,政府除了要将税收所得用之于民,甚至也可考虑开征股息税,资本增值税等与股票相关收益相关的税项,然后花费于住屋、福利、医疗、交通基建的项目。

投资终归要有益社会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金融圈子,商界比以往更积极探索以解决民众生活福祉和环境问题为目标的投资项目,例如再生能源、减废、护理和教育范畴。经济效益不再是企业的唯一指标,诸如社群福祉、生活满意度、教育水平、减碳量等的社会指标也是判断企业成败的条件。

其实,政府、港交所可以联系社会创新组织,发展具社会目标的募资投资工具,例如仿效台湾的创柜板,虽不具交易功能,但容许新创企业在股权筹资。另一渠道是发行着重社会效益的债券产品。

通胀挂钩债券(iBond)周二(17日)挂牌,产品目标限于经济范畴,即抗通胀和刺激债券市场。放眼世界,中央、地方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曾发行社会效益债券(social impact bond),引入私人市场资本于社会项目,政府可以摊政策项目的财务风险。

抽 iBond 更能赚取快钱,每 1 万元可以赚取 300 元左右,是政府送给市民的礼物。﹙李泽彤摄﹚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协助离家儿童与父母重聚的Newpin计划是其中一个成功例子。州政府在2013年发行为期七年多的债券,募集了700万澳元,投资回报取决于儿童回家的成功率较基准的55%的相差,另加3%基本息率。债券刚于今年完结,有391名儿童回家,比率达60.9%,债券持有人平均每年债息回报达10%。

疫情之下,政府既要善用公帑,投资公共项目,拉动经济,满足基本民生所需,在此之上也可以参考外地,构思多元的筹集资金的方法。香港不只是经济城市,还能成为讲求社会效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