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暂缓上市 折射中国金融政策思维
史上冻资最大的IPO蚂蚁金服继周一(2日)被中国政府四部委约谈之后,周二(3日)晚突公布暂缓上市,以满足监管机构的需要。蚂蚁上市“临门挞Q”,大出外界预期,更影响到一众广大认购新股的投资者。不少人猜测蚂蚁暂缓上市是因为其实际控制人马云在10月24日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与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发言有冲突而“得罪”了政府。然而,考虑到中国政府向来对金融机构的理念,蚂蚁遭叫停应该是有迹可寻。
马云被约谈引致蚂蚁金服暂缓上市,与马云10月24日的发言有多大的直接关系,说到底外界都只能纯粹猜度。与其断言马云得罪了王岐山,倒不如将这理解是两人各申己见。马云是商人,目的是赚钱,他提倡“去监督化”或“去规则化”(de-regulation)希望当局减少对其可能业务的监管和制约,是为自己的业务著想。相反,王岐山强调要对金融作出监管,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则代表了中国政府对于金融的理解。
金融为了服务实体经济
从过去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对于金融业务的风险一直存在极大戒心。尤其是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海啸后,中国政府更是不忘前事之鉴,对金融管理往往是如履薄冰。而且,中国亦曾推行财政宽松政策,不无金融系统性风险,因此得不断强化金融监管。其中,新型态的金融服务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概念,初时欠缺监管,一方面令这些行业得以“本小利大”急速发展,但也造成了金融风险。数年前,中央政府对网上小微贷款平台收紧监管,引致了这种盛极一时的次金融模式息微,正是政府开始对症下药。蚂蚁金服也是新科技金融服务,中央对其万加小心,无疑是为了防止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中国也从金融海啸一事中意识到西方金融体系“尾大不掉”的问题,若然经济成果与利润只集中于金融行业,长远而言对实体经济会造成巨大伤害。故此中国一直提倡普惠金融,简单而言就是“金融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的目的并不能“残民以自肥”,而是做好其“辅助”的角色帮助经济发展。在同样的逻辑下,一旦碰到经济困难,金融业便是第一个应该“让利”帮助实体经济恢复的行业。去年贸易战深化时,中国面对经济困境时便推行对中小企业“精准投入”,著令银行以相对比较低的利率向中小企业贷款。换作在西方银行,在经济困难时一般不愿向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又或是得以很高的利率贷款。中国要求金融体系向中小企业贷款,增加了它们坏帐的风险,变相是影响了它们的盈利。因此也可以说,中国政府本来就对于金融业务有很严格的高求,故此与马云发生立场上的矛盾其实并不奇怪。
蚂蚁被针对了?
既知如此,那可否说蚂蚁这类企业就是被中国政府所针对呢?其实也不能这样理解。中国政府当然不是存心要“弄死”蚂蚁,或是故意找其麻烦,而是出于实际的监管需要。而从另一种角度而言,蚂蚁经过这次约谈之后,也不等于没有前景。蚂蚁被四部委联合约谈,包括了央行、银保监、中证监、外汇管理局,当中除了中证监是与上市具体操作有关之外,其余都是金融业的监管机构。经过这个约谈,可以说蚂蚁已被完全定义为“金融机构”,也意味着与其相似的金融科技业务将被政府定调为“金融”而非“科技”领域。
这对蚂蚁而言,是多了金融上的监管,这将很可能提高其本金要求,减低其盈利能力,但这也未必全然是坏事。因为相关行业定调为“金融”时,意味其他竞争者想加入此业务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对于欠缺人气的新兴企业而言是很难为之,也变相一定程度地保护了蚂蚁在业务内的“垄断”能力,可说是有得也有失。
因此,要理解蚂蚁暂缓上市,必须从中国整个金融服务行业入手,而非单从个别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