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是务实主义的产物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中美贸易战拉锯超过一年半,去年初虽然一度传出两国很快将完成完整协议的谈判,但失诸交臂。经过多番波折后,中美双方代表终于在周三(15日)正式签署第一阶段协议,内容主要与双方于谈判中途的传闻相若,一切都如剧本一样“不过不失”。从贸易战以来的各种发展评估,协议最终以阶段形式进行可谓“一人退一步”,是务实主义的产物。第一阶段协议作为中美角力“第一回合”的交锋,如今协议条款已定,客观了解条款内容有助我们理解中美角力的现有格局,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

中美贸易战是一种攻防战,美国进攻,中国防守。以贸易格局而言,中国对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从好处看就是中国可以获外汇净增长,但坏处是美国可以随时以贸易作威胁发动经济战。无论特朗普还是其他人执掌白宫都好,这是美国“早已在手”的武器,威胁长期存在。故此,中美贸易上美国发动攻势,中国被动防守可谓“必然”之格局。美国以贸易战将手持的“牌”打出,战略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收到预期效果;被动应战的中国战略是否成功,视乎其是否需要放弃核心利益。

刘鹤(前排左)与特朗普(前排右)2020年1月15日在白宫东厅签署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Reuters)

中美互不相让下的务实主义

美国的战略目的“台面上”是为了修正其所称的“不公平贸易”,制度上改变中国以平衡贸易差距;背后可以理解是企图令产业资金离开中国,特朗普亦曾公开承认过此背后目的。相对而言,中方的关切点比较简单:取消所有新增关税,协议必须公平看待,主权不能被侵害,及保留产业政策的弹性,令中国可以继续尽量按自己的步伐发展高科技产业。

从协议的内容而言,美国得到一些它希望得到的改变,包括中国答应增加进口美国货、取缔强制技术转移等知识产权(IP)保障、部分开放内地金融市场等。中国则得到美国答应取消一些已计划加征关税,以及将原已对1,100亿美元货品开征的15%关税下调一半至7.5%。其中,加强保障知识产权和部分开放金融市场都是内地已有打算进行的计划,其实无论是否签署协议都会进行。内地在过去两年大举立法针对知识产权保障。美企特斯拉(Tesla)在2018年贸易争议处于高峰时决定独资到上海建厂并于本年正式投产,实证无须再像以往与中企合资才能在内地经营,削弱了强制技术转移的指控。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设计产能为每年50万辆。图为2020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内部生产场景。(Reuters)

美国最实在的得益是随着中国答应大增美国进口货而获得大量“订单”,但这本身是中国愿意做的。第一阶段的协议未有处理美国核心的产业政策要求,而过去一两年中国经济数据大致平稳,尤其是2019年贸易数据(进出口和顺差)在贸易战中仍录得正增长,都证明贸易战难以对中国经济起关键破坏作用。对中国而言,只要买货的数量务实,中国在2018年5月与罗斯达成协议时已经愿意接受,只是共识被特朗普撕破。当然,美国没有完全撤除关税,中方亦受到一定的打击。

美国想要一个“完整协议”,而中国不愿意在关键问题上让步,使美国的关税战成效备受质疑。美国内部更有不少舆论与研究指出,加关税对美企和消费者亦造成巨大伤害。同样,贸易战对中国也带来不少伤害,但总体中国没有被压垮至被迫答应美国的所有要求。中国希望息事宁人,只要内容可以接受,便会签约。从这样去评价,中美双方各自得到一些想要的东西,但都不完全。故此,这次是双方在没有完全共识下,为了平息争议(也包括特朗普为选举铺路)下的务实决定。

延时与即时的条件

中国一直坚持要一份“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协议。就第一阶段协议的内容,中国这方面的要求算是得到尊重。首先,去年5月时美国指控食言,大幅修改协议文本,贸易战在此后再度升级。其中原因是中方对于协议内有关强制中方要就保护知识产权具体如何修改法律等条文不满,认为侵害中国主权,甚至令人忆起中国过往所签的“不平等条约”。

特朗普虽然对此勃然大怒,但很快回到谈判桌。去年6月,中方表示现阶段谈判难有进展,但特朗普却主动多次放话希望能在6月G20会议中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见面讨论贸易问题。现在再看协议的条文,也可看到没有了强制中方如何修法等“不平等”条文,可见美方知道中国的底线。

2019年6月29日,习近平和特朗普在G20大阪峰会期间会晤。(路透社)

有些人认为,协议容许美方在至少10个月后“审查”中方是否有履行承诺,是表示美方要比中国“高等”,是不平等的关系。不过,任何双边或多边协议都会有审查机制,确认对方是否有履行承诺。中国向美国买货的要求是“延时性”的,即要时间去验证是否有进行,所以必然是事后有验证机制。中方要求下调关税是相对“即时性”的,无须事后验证。所以以此指协议“不平等”其实难有说服力。若称此为2020年的《南京条约》,更是错误类比。

协议务实可望落实

协议的另一着眼点是中国答应未来两年增加2,000亿美元(以下所有货币皆为美元)价值的美国进口货物(2020年767亿及2021年1,233亿),主要包括工业产品、能源、服务、农产品。2,000亿美元乍看惊人,令不少人怀疑中国是否真的能履行这个“订单”。首先,2,000亿“订单”包括了379亿的服务,服务本身就不包括在“货物贸易”中,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从来就有顺差,本身也非贸易谈判的中心。减去服务后,中国2020年要增购美货639亿、2021年则要增购982亿。

从数据上看,2018年美国自中国进口5,396.8亿美元,出口到中国1201.5亿美元,逆差为4,195.3亿。假如在这基础上增购,2020年逆差最多就可能减少15%至3,556.3亿左右,2021年最多可能减少23.4%至2,340.7亿。这还是要很乐观地预估美国进口的中国货完全不会增长。这对特朗普口中所讲消除贸易逆差的作用有限。换个角度,中国2019年总进口20,768.95亿,2020年与2021年增加的份额分别占此总体3%和4.7%。这当然不是说这个数目微不足道,而是说它对中国而言,未至于是不可消化。

当然,中国是否真的会履行承诺还有众多未知因素,但同样亦无必要夸大买货的重要性。因为中方对贸易战的整体判断一直都是长远战略思维,认定与美国的角力会持续多年,贸易战是否有结果中国也只是“见步行步”。所以对于中国,只要能不升级贸易战及拖延时间,就达到战略目的。

坎尼会战的启示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不是美国击倒中国,也不是中国击倒美国。贸易战根本没有赢家,这是客观现实。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合则共赢,斗则俱伤,现在必然是大家均有损失。若要评论,充其量只能谈战略上的优劣。对于中国而言,其在第一回合的交锋没有完全向美国屈服,换取了时间作改革和科技进步,无疑是明智的战略。再加上,贸易战后中国未有如预期被诸国围堵,反而RCEP快将签署,证明了尽管形势不容乐观,但中国在国际贸易的战线仍高于设想。当然,中美角力的关键问题在第一阶段尚未解决,这也是为何诸多评论认为第一阶段的意义有限,要待第二甚至之后的阶段才能进一步评论。

公元前216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坎尼与罗马大军发生野战。汉尼拔先进行战略性后退引罗马军深入,最终两面包抄罗马军团并近乎全灭人数约一倍以上的罗马军,至今仍被认为是战史上的著名战例。第一阶段协议,中方让出小利换取了时间,但整个中美角力将会怎样发展,必须看得更宏观及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