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论输赢? 如何利用时间才是关键
周四(10日)至周五,中美双方在华盛顿举行新一轮的中美贸易谈判,尽管会议举行前的形势并不乐观,9月的副部级会议似乎未有成果、早前美国更将多间中国公司例入黑名单,但由于两国经济都出现明显下行压力,仍有不少人期待两国会达成小规模的协议,防止贸易战继续升温。首日会谈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称磋商得很好,似乎印证了此一说法。不过此时此刻,中美能否达成协议很可能只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贸易战拉锯一年多,不少评论的观点却仍停留于讨论“贸易战谁胜谁负”的层面,其实是见树不见林。中美长期角力一时三刻内“谁也胜不了谁”,我们真正要看的是两国如何通过更深化的改革提升竞争力,有机会在长跑中获胜。
不难发现,无论是早于贸易战开打之前、贸易战初启、以至各个波折点,都总会有分析评论试图拿出各种说法去讨论贸易战的胜负。在美国以至香港,有不少人一直深信中美庞大的贸易逆差令美国在贸易战无往而不利。简单的说,这类观点认为中对美的贸易顺差大,美国能对中国货加征的关税项目多,而中国反制的项目少,所以美国贸易战可以轻易获胜。也许在贸易战之初这种想法还有卖点,但经历了多时,“关税大棒”的神奇威力已被事实狠狠否定。
“01观点”以往多次指出关税论的空洞,而美国金融界其实亦已经清晰认知到此点,实在不必再花口舌争论。今年5月时,在美方一直发放积极讯息的时候,谈判突然急转直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不会做“跪低”的一方,不会无条件答应美方所有要求。当然,中国亦没有什么条件可令美国“跪低”。其实不难明白,中美贸易战作为中美角力的一环,短期之内没有一方会作出核心的让步,亦根本没有可能看到胜负。特朗普基于他的政治宣传需求,所以总是在叫嚣贸易战美国必胜,但事到如今,我们还去讨论中美贸易战到底谁胜谁负真是不得要领。
我们不妨舍弃短浅的目光,重新认识中美贸易战的本质。如果要用“战”去理解的话,中美贸易战只是中美角力的一环,并非一场个别的战役(battle),而是一场宏观战争(war)。不妨参考冷战的例子,美苏角力至少三十余年才分出胜负,也不存在什么“冷战很好打、很易赢”的讲法。由二战结束、至苏联解体之间的三十余年间,美、苏两国是在进行国力长跑战。决定胜负的除了所谓“起手的牌”怎么样,其实还有领导者如何深化改革、积极提升总体国力。美国当时就是借鉴了古希腊历史上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cles)的战略思维,以武力以外的经济实力作胜负,最终拖垮苏联。
无论这轮中美谈判如何,中美角力将会是世界未来的中心,而中美角力到底谁胜谁负,现在讨论不了。因为真正的关键是未来中美能作出如何的改革应对变化的世界局势,在科技、经济、各种领域得以领先。到底是成功“buy time”改革,还是只是虚渡光阴地“waste time”,便得取决于两国如何利用往来的时间。
此时,我们亦不妨想想,到底香港的将来要怎么走?无论是某些蓝丝期待中央政府、又还是某些黄丝美国政府“打救”,其实都只是“守株待兔”式的“waste time”。最终,香港人必须自强,把握好时间进行改革,才能逃离现在的困境。香港处于中美角力的夹缝之中,必须清晰认清自己的定位才能继续生存。香港的一切,都必须建基于“一国两制”的良好认知与发挥。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一国”是不能挑战的原则,中美角力无论发展如何,香港必须得认清这点。香港的机遇则是“两制”,利用自由港的地位及各种优良的制度,活用好自己的特质,才能找到来自中、美、以自于世界各地的机遇,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假如香港搞不清楚“一国两制”的定位,在中美角力的大环境之下,很可能迟早成为“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