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大型示威 马克龙给予林郑月娥的一堂课
去年11月17日,法国各地爆发“黄背心运动”,是该国1968年五月风暴以来最大型和最持久的社会运动。虽然在刚过去的国庆日中(7月14日),仍可见有零星冲突,但随着示威浪潮逐渐降温,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的支持度,也反弹至危机前的水平。到底,曾被不少法国人批评为傲慢和离地的“小拿破仑”,是如何“说实话、做实事、有反应”,解拆历年罕见的政治危机?
说实话、做实事、有反应 总比深居简出好
黄背心运动的起因,是因为民众不满当局在油价持续上升之际,无视草根及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坚持调高燃油税。尽管示威者上街本为单一议题抗争,但及后迅速扩大至其他诉求,包括提高生活水平、上调最低工资、重设“富人税”、马克龙下台、结束紧缩政策等,可谓百花齐放。不过谁能预料,燃油税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引爆民众所有怨气?
不过,这场运动得以遍地开花,部分也是马克龙一贯的傲慢作风招致。示威爆发不久后,警民冲突渐见升温,面对一连串的反政府抗议,马克龙却在同月的电视讲话中,摆出一贯姿态,强调自己已提出清洁能源的过渡蓝图,不会受示威浪潮胁迫,而改变政策,直接无视整场运动的肇因。不过,要说马克龙“离地”的代表言论,必定是他在去年9月爱丽舍宫开放日时,曾与一名在园丁说找工作很容易,只要“过条街”便找到。这种政治不正确的言论,听起来真像出于一个人力资源顾问,多于7,000万人的总统。
可幸的是,马克龙眼见示威浪潮并未降温,在三星期后的演说便一改高傲作风,挽救民望。在这场全国演说中,马克龙承认过失,表示自己应负起部分责任,更承认自己予人“离地”印象,坦言部分言论可能伤害到民众。不论马克龙的大转向是真诚还是假意,民众总算消了气,当然,最佳道歉还是在将来做正确的事。
黄背心运动的重心,隐含着“后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过分侧重市场作为资源分配手段,无视政府的监管角色。马克龙就任所提的经济改革,如修订劳动法、把国家铁路引入市场元素、废除富人税等,即使长远地可扭转积弱多时的经济,但基层、中产层级未见其利,先见其弊,自然惹起反感。
在马克龙的“组合拳”中,内里有两大元素用以平息民愤。首先,马克龙化危为机,逐步提出各项社会改革,回应诉求。首轮的组合拳中,马克龙已“正面回应”诉求,“撤回”汽油税,并指令汽油价格停止变动半年;此外,他又针对向基层民众的诉求,提出将最低薪资增加100欧元,并暂缓提升电费税率至2019年3月。另外,他在4月的电视讲话中,宣传增加派糖,包括减收低收入家庭的所得税、将退休金的计算指数与通货挂钩、下放更多权力给市长和地区官员,以及降低举行全民公投的门槛。虽然马克龙的改革方向并非有求必应,但也算针对诉求施药,抚平民众的怒火。
马克龙“扑火”时序:
11月:黄背心示威爆发
11月底:浪潮高峰
12月:全国演说,公布第一轮纾困措施
1月:宣布举行全国大辩论
4月:公布第二轮纾困措施
5月:民望回升至危机前水平
更值一提的是,马克龙为将街头怒火扑灭,在一月期间发起全国大辩论活动,欲将愤怒转化成解决方案,共商政事。虽然,不少反对者批评此举为“全国大废话”,但整场对话运动迄今已举行逾一万场地方会议,以及逾100小时的总统谈话,可见并非只是一、两场“政治骚”。尽管民众的意见或许并未采纳,但参与者的意见的确传到政府,令其感到受尊重,不失为是公民充权的良策。
反观,自本港近月陷入回归后最严重的动荡后,林郑月娥不但没有主动化解社会撕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让真相说话,反而任由社会走向失序边缘,而政府依然故我和封闭。数以十万计的民众付上高昂代价,不断上街示威,个中原因,就是声音得不到正面回应。当民众自觉被忽视和摒弃,便倾向用更激进甚或以身犯险的手法表达诉求,情况令全社会担忧。自7月21日示威者冲击中联办,以及“白衣人”在元朗无差别袭击市民后,就连香港总商会、法律界、文化界甚至部分公务员,也发表声明要求特区政府有所作为。当市民看见事态急转直下,而特首却以逸待劳、深居简出,只怕心里不禁说“I can't find the right word”(我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