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政府“修辞魔咒” 助长社会分化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每逢财政预算案,媒体和市民多关心数字,例如拨款多少在教育、医疗、创科等政策范畴,或者免税额、税阶、退税和政府宽免有否增减。其实,财政预算案演辞,以至相关报道及评论,一样值得细读,因为遣词用字正正反映社会对财富分配和公共财政的想法。“01观点”早前考掘“量入为出”、“大市场小政府”的词语来源,又批判其理念,祸害香港数十载。
除此之外,不论政府,媒体,还是市民,均须慎用“派糖”、“双粮”、“三粮”、“一次性/短期回馈/纾缓/纾困措施”、“雨露均沾”等词,因为加深港人对福利的偏见,中下阶层互相仇视,阻碍社会团结。

基于对来年的经济展望,并考虑到政府的财政状况,陈茂波表示会推出一系列利民纾困措施。(余俊亮摄)

上述用词何时出现?不少人以为在曾俊华在任财政司司长期间,透过分发公帑应对金融海啸和库房丰收。但是,翻查慧科搜索,部分用词早在回归初期已经出现。

以“派糖”为例 ,慧科最早的搜寻结果是 1999 年的一篇施政报告前瞻报道,当时是董建华掌政:

此外,消息人士表示,大家不应期待施政报告,有任何有如退税等“派糖”式的措施。
《香港经济日报》,1999 年 10 月 5 日,A03 页

“派糖”在唐英年当财政司司长时期渐见频密,他也是较早将宽免税务和收费称为“一次性回馈措施”的司长,主要是回应显著改善的政府财政。曾俊华接任后,为应对金融海啸推出一次性舒缓措施,到经济复苏后,就换成减轻市民生活压力推出的短期舒缓措施。曾俊华辞职后,陈茂波承继纾困理念。

2007 年,唐英年拨款向综援户多发一个月补助,媒体就衍生了“双粮”一词。在曾俊华时期,“派糖”、“双粮”、“派钱”已是常用词。到了 2015 年,他向综援户及多项长者津贴多发两个月补助,“三粮”由此而生。

政府决定宽减19/20年度差饷,以每季1500元为上限。(卢翊铭摄)

诚然,除了纾困措施外,高官少用直呼“双粮”等词比喻那些多发的福利金,事实上,曾俊华曾直言对“派糖”一词反感,因为有相当大的“侮辱成分”:

我不认同政府在财政有盈余时就应该好像坊间说的“派糖”,但我认为在有需要的时候,政府要推出一些短暂性,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民纾困,来协助有真正需要的市民度过难关,但这并不等同可以毫无节制地乱花公帑。我对“派糖”这个用语亦反感,我会坚持在“应使则使”的原则之下,善用公帑的一分一毫。
曾俊华于 2011 年 1 月 22 日一活动开幕辞摘要

传媒、政党和市民为了方便传讯,用比喻无可厚非,但要警惕其含意,因为加剧民间互相攻击。例如,不少没有领取福利金的打工仔,不满综缓人士多发“双粮”,自己辛劳工作却连也没有,进而抱怨为何懒人成为社会的胜利者。

媒体、政党应该着力点出制度的缺失,让市民理解所谓的“短期”、“一次性”措施是政府“谂缩数”逃避长远承担的技俩。可惜,两者解说力度不足,甚或传播这种思维,例如民建联在街道横额和社交网站提醒居民“出双粮”。

民主党也“不遑多让”,竟在今年预算案的回应文本,用上“要求雨露均沾”争取政府派钱。首先,派现金无助精准再分配资源;其次,不论取恩宠之义,还是取分封列候便利中央集权之义,“雨露均沾”均有在下者听候在上者发落的味道,政党如同自贬身价,有失身份,务必反省。

纵使高官避忌用这些词语,但他们推动的政策,正正分化市民。只要政府承担更多经常开支,并适时检讨福利制度,提升基本福利金额,完善社会安全网,就不用以单次“双粮”、“三粮”增加领取者的收入,市民也无须时刻期待政府“派糖”纾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