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帆再提三隧分流 仍未懂比交通更宏观的问题
事隔一个多月,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周五(3月1日)表示,将再向立法会提出三隧分流无约束力动议。
不管议案能否通过,陈帆为争取议员支持而抛出的两个“甜头”,已再次显示出他仍然未明白,香港的交通问题远超于交通层面。
根据政府最初公布的三隧分流方案,西隧收费降至50元,东隧和红隧分别加至40元。陈帆周五公布,将于3月27日再提交的议案,并坚持50元、40元的收费调整安排。为争取民意,他答允将加价所得的收入拨作智慧交通之用,及在2023年收回西隧经营权后,按交通流量调整价格。
运房局曾经表示,三隧分流方案是经过科学计算;要起调整车量之效,必须如此收费。所以,面对议员一再要求,只接受加价至35元,当局仍然寸步不让,或许有理。当然,前提是所谓的科学计算,会如当局所言般准确。
不过,陈帆提出的两个新承诺,却反映出更宏观的问题。
价格机制非万能
第一,众所周知,透过加价来分流只是治标不治本,过海隧道的整体交通挤塞,其实并没有任何改善。若要真正解决问题,社会必须问的是,为甚么这么多人使用那两至三条过海隧道?答案,必然是香港的整体布局出现了问题,过份集中在维港两岸的市区。
然而,叫人失望的是,当局似乎仍然未明白这个道理。陈帆提出,在2023年西隧专营权届满前,全面检讨三隧分流以及每条隧道的收费水平,考虑按不同隧道的挤塞情况,来决定不同时段的收费。这个看似“创新”的建议,背后逻辑却是老掉牙,仍然以为控制价钱就可以解决交通问题,迷信市场逻辑。
要根治问题,不能只靠陈帆的运房局,还有黄伟纶的发展局,以至政务司、行政长官本人。林郑政府应该研究在新界区发展新的商业中心区,将目前九龙区和港岛区过份密集的经济活动,疏导至新界区,例如洪水桥。比起三隧分流方案,这个“三区分流”更能减省通勤时间,改善居职分离之弊。
智慧交通涉配套
第二,陈帆承诺把来自红隧和东隧的额外隧道收费,拨入新设立的“智慧交通基金”以回馈市民,涉及金额约9亿1千3百万。陈帆表示,新基金将配合香港发展成智慧城市,例如推动汽车科技创新和应用。
的而且确,香港的运输交通需要更新,朝高科技发展。但问题是,这亦不只是运房局的事。举个例说,运输署的流动应用程式“香港出行易”,名义上说是一站式交通运输,方便香港市民;实际上却很不方便,只是转接用户到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应用程式。究其原因,因为政府没有开放数据法,未能要求九巴等公司分享到站时间。
而交通科技化的主要难度不在技术,而是政府决心。正如电子道路收费,政府研究多年,至周三(2月27日)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司长陈茂波仍然表示正在研究先导计划是否可行,效率成疑。
再者,电子道路收费的净收入数额,陈茂波承诺将会用于改善公共交通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理念上完全正确,毕竟香港的私家车数量增长过多,有必要双管齐下,增加公共交通服务的质素,同时为汽车登记设上限。问题是,即使有了基金或新一笔收入,以当局目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治思维,他们会明白这个重要道理——要改善交通问题,就要处理远超于交通层面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