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海外医生执业限制 新加坡模式有何启示?
本地医生对人口比例偏低,目前执业试考核程序繁复,降低海外医生来港的诱因,近日有论者建议放宽引入海外医生的规定。林郑月娥早前指出,政府现时需让前线医护有较安心安定、受政府支持的环境去服务市民,认为贸然提出开放非香港毕业、注册医生来港,将引起另一轮争议,但她认为议题值得处理,可稍后再与业界讨论。
事实上,2007年新加坡每1,000人只有1.6名医生,比本港1.7名医生更低。及后当地采取多项措施放宽海外医生到当地执业,并加强本地医生培训,至2016年当地42.5%医生为外地训练医生,医生比例亦提升至2017年的每1,000人有2.4名医生,超越本港同期的1.91名。对于大众有关医疗质素的疑虑,新加坡模式亦有各种机制确保海外训练医生的水平,值得参考。
认可海外院校名单免执业试
新加坡在引入海外顶尖学位毕业生时采取免试制度,合乎相关资历海外医生可申请有限度注册(Conditional registration),海外医生在实习监督期使用,完成相关规定便可申请注册正式执业牌照(Full Registration)。
受认可的资历包括持有《医生注册法令》(Medical Registration Act)“附表二”所列的海外大学或医学院的基础医学学位、拥有新加坡医药理事会(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认可的可注册研究生医学资格或由专科认证委员会(Specialists Accreditation Board)认可专科资格。
其他申请有限度注册(Conditional registration)要求:
-持有完成实习的证书或完成PGY1
-申请前3年内积极进行临床实践
-已通过授予基础医学学位的国家所要求的国家执业考试(如适用);和
-已被海外监管机构或医学委员会认证具有良好信誉
-若获取医学资格的教学语言非英语,则须符合SMC所定的英语要求
当中,认可海外医学院学位的名单由SMC订立,毕业生的质素已受到院校评级认证,认可院校名单可适时修订。为增加医生,当局在2006及2007年数次扩大海外医学院名单,两年内从71所增加一倍,时任卫生部长许文远曾表示,所有主要国家最顶尖的一两所医学院,都应该被列入受本地承认的外国医学院名单。目前列表共涵盖28个地区157个医学院,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内地、香港等。
(来源: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 网页)
多重实习监督确保医疗质素
在引入海外医生上,医疗质素是最主要考虑,本港有限度注册牌照的海外医生不需经本地实习,可直接受雇于政府、医管局、香港大学或香港中文大学独立行医。而新加坡的有限度注册则为医生提供训练过渡期,规定海外医生须经实习监督,可确保医疗质素,并有助监察海外医生是否合乎资格正式注册。此外,相对于执业试制度,实习期间医生可获得薪酬,省却来港医生须停业备试的障碍,增加经济诱因。
SMC制定了严谨的监督框架,新加坡籍的海外回流非专科医生或家庭医生须在SMC认可的医疗机构 (AHIs)就业,完成两年的实习监督期,外籍的相关医生则需四年,而所有国籍的海外专科医生则均需两年(见表)。至于已经在海外国家考获当局规定的专科执照或家庭医生认证,并累积了五年经验的医生,则可直接以有限度注册到私人医疗机构工作。在完成实习监督期后,他们有机会成为新加坡的正式注册医生。
为配合当地基层医疗需求,当局自去年12月起加强对非专科医生的规定。所有非专科而未于本地完成一年的研究生实习(Postgraduate Year 1)的医生,不论任何国籍都必须额外完成至少一年的基础(broad-based)临床医学训练,可从事一年的普通内科或家庭医学,或是先做半年普通内科或家庭医学,再加半年指定专科,包括急诊医学、妇产科、普通外科、整形外科或儿科医学,并由合资格的家庭医学专科医生监督,最终其表现须交由SMC评估为满意,才可申请正式注册(Full registration)。
医药理事会指额外要求是为确保医生在临床上可独立行医的能力及患者安全,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基础医学,可让他们接触广泛患者。而这些医生的临床表现受到监督和评估,能让医药理事会了解他们是否能独立和安全地从事基层医疗。
外地院校培训本地医生
本地医生训练需时、学位有限,新加坡政府更提供资助计划吸引就读海外医学院的学生回流到新加坡工作。在SMC认可的海外医学院就读的新加坡学生可申请就业前补助金(PEG),获得一年期补助金的人员须在毕业后回流到新加坡公共医疗机构工作最少三年,而获得两年和三年补助金的须工作五年。该补助金涵盖了剩余学年费用最高60%,上限为每年50,000坡元,最总额为150,000坡元。在2010年至2015年三月期间,当局已颁发615个相关补助金。
据SMC2016年报告,新加坡医生总数为13,478人,当中5,733人(42.5%)为外地训练医生,当中约有4,359名(76%)受聘于公营医疗体系。而在海外医学院训练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回流进行注册,自2012年起持续上升,由102人超过两倍至2017年的236人。
新加坡的海外医生制度行之已久,医疗质素可靠完善的制度把关。当然,若要参考新加坡模式在本港引入海外医生,须就本地的处境作调整。政府、医委会不应固步自封,宜简化海外医生注册程序,积极鼓励港人回流,并引入外地高水平医疗专才,增加医生人手改善本地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