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单程证审批权 毋须祭出“主权”论 也不必“踩红线”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本周日(9月9日)出席施政报告咨询活动,再被市民要求政府收回单程证审批权。她称家庭团聚是人权,并指《基本法》已规定审批权在内地。提问者则强调审批权是“任何一个独立国家或主权地区”拥有。诚然,双方也把问题错置,无助讨论香港的人口政策方向。
《基本法》没有“写死”哪一方有权审批谁人来港,而入境政策应属港方内部事务,没有偏离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方针。香港政府应有权审批申请,至少可以增加参与审批的程度。不论从制订房屋、福利、教育等重大社会政策,以至减少贪污、买证机会,港府应与内地磋商审批权。
正因入境权属内部事务,争取审批权者毋须搬出“主权”、“国家”权力一说,令问题失焦。再者,对于轮候者而言,家庭团聚应该早日实现,配额不应削减。这才有利新人口尽早适应香港社会文化,贡献社会。
收回单程证审批权有理 加强打击怀疑个案
“01观点”支持收回单程证审批权。法理上,在《基本法》第二十二条没有注明哪一方有权审批,这包括审理和批准权,内地和香港可以就此磋商各自权力。以计分制为主的审批过程大致有序,不过制度仍有不少漏弊。首先,人口资料透明度低。单程证其中一个申请组别为“其他类别”,但保安局没有类别的明细。另一方面,有申请人虽然已取得足够分数,但仍未获批准来港。外界难免质疑单程证被用作其他用途,不信任制度。若果港方有权审批,有助搜集资料,有助资讯透明。
第二,假结婚和贩卖单程证的消息时有所闻,最新一宗瓦解假结婚集团案件才在本月初发生。入境处多番澄清,会协助内地当局核实申请,涉案人士最后亦会被遣返原居地。然而,根据保安局解释,协助核实程序是在内地当局发现“夫妻关系存疑”之后才启动。这就是说,港方只能担当配合角色,以至个案获批来港后,再跟从线索调查。入境处纵使尽力打击,可能为时已晚。此外,过往传媒过往报道内地官员能有特别方法取得配额,收钱助人来港。这两类情况,对其他依正途申请来港定居的家庭成员来说,既不公平,也无辜受牵连。若港方参与审批,将能减少买证劣行,又能及早与内地部门互通资讯,调查可疑个案,阻止滥用单程证。
第三,香港入境处其实已经掌控一定的审批权力。这体现于“居留权证明书”,即成功申请的港人内地子女必先取得入境事务处发出的居留权证明书,并附贴於单程证之上,才可以行使永久居留权。
及早参与审批 有助规划社会政策及资源分配
除了法制容许,港府参与单程证审批过程,有助规划医疗、社会福利、房屋教育等范畴。统计处在回归后做的人口预测,大部份时间也高估来港人口。那边厢,总体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却被低估,而近十年内地新移民的年龄中位数趋升。本地人口高龄化迫在眉睫,政府想方设法提升居民生育意欲,吸纳专才,增加劳动力。社会期望新移民能带来青壮人口,成为林郑口中的“红利”,惟数据显示,这个期望也许过份乐观。
再者,非由单程证计划来港的内地移民(例如投资移民或双非家庭),多为一孩政策下的子女,他们的父母会否循单程证投靠他们?当然,现时有双程证制度方便探望,而且香港的护老制度也乏善足陈,投靠诱因未必很大。无论如何,政府需要加紧留意单程证人口的年龄分布,适时调整配额,以及调配资源,应付中老年人口生活需要。
愈早来港 愈易融入生活
再次重申,在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框架下,香港已经可以向内地争取更大的单程证审批权力。因此,忧心机制被滥用,忧心社会文化“被沟淡”的香港人,不必搬出“主权”论调,无故挑动两地政府神经,增加内地政府愿意改革的戒心。
香港面对严峻的房屋和医疗问题,有市民和团体较情绪化地提出削减单程证配额,错误对焦问题。然而,捍卫香港文化和身份者,其实更应支持内地移民家庭来港。道理很简单,就是加快融入社会,吸收香港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
这非港人一厢情愿,而是经过调查研究。教育大学学者赵永佳与团队在 2015 年进行关于中五学生公民价值与参与的问卷调查,并于月前于报章撰文解释。以政治认同为例,在内地出生学生群组,来港九年或以上的,有 16.8% 支持本土派政团,只与本地出生的 20.1% 略低。随着居港时间愈长,内地出生学生支持此等政团的机率愈大。此外,不论居港时间长短,内地和本地出生对泛民和建制党派的支持度,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团队结论,愈早让内地出生儿童来港定居,他们愈大机会融入香港价值。
肯定过往移民贡献 按需要考虑日后人口特质需求
家庭是社会组成基础。港人要承认,中港婚姻是主流,他们可以选择回内地定居,这也是部份家庭的选择,他们在深圳以至其他广东省城市落户。不过,他们应同时有权选择来港定居。这不单因为定居是受《基本法》保障,而且跟海外地方配偶来港的政策相类似。政府除了要安排他们有序来港,打击假婚姻和滥用个案,扫除加诸于一般家庭的污名。
那边厢,对于已经成家,等待或已定居的内地移民,政府和民间应该尽快令他们适应环境,安身立命,贡献社会。相反,挑动仇恨是不道德和愚蠢行为,只会令他们更疏远社会,无助社会团结。 公平地说,回望过往十数年,如果没有内地移民,大量服务业职位无人填补,本地经济难以支撑。社会要认同他们付出相当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由人口衍生的房屋问题,只是政府不作为,不肯善用土地广建房屋应付需求,移民变成代罪羔羊而已。
过去是这样,在科技变革下,日后还需要这么多人手满足各类工商社会服务,值得疑问。如果担心新来移民(不论原居地)不能适应未来,甚至造成长远社会负担,那么政府应该多加宣传,成家立室需要考虑日后负担能力,不应想当然认为婚姻可以改善生活,甚至参考海外移居本港申请资格,一致设有最起码的财务要求,尝试从源头解决问题。同时,政府应该招揽能够推动变革的人才来港,并协助本地中年人转型,避免落后于形势。政府和商界又联手应探索如何借由机械取代高劳动力工作,减少对劳工和家人的剥削,对本地人和移民也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