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伙四年都未有学校 学童跨区返学 政府有份制造公屋“孤岛”
新公共屋邨缺乏小学,学童被迫跨校网,甚至跨区上学,相当折腾。政府预视不少家庭获编配新单位,却没有及早开设小学,欠缺周全规划。随了小学,新屋邨也缺乏其他民生设施,不论居民和外界也加深了公屋“孤岛”、“围城”的观感。未来有更多更多公共屋邨项目落成和规划,政府应堵塞设施“时差”,成为完善配套的社区。
政府早已预留地方建校 拖慢兴建因忧学位过剩
“01观点”曾经撰文,点出去年小一收生混乱,真正起因是政府连番失误的人口政策。《香港01》近日专题报道观塘安达邨、安泰邨和沙田水泉澳邨陆续入伙,但至今仍然缺乏小学,邻近学校加尽插班生,不少学童要跨网上学,或者回原校升学。地区人士称,在山上的安泰邨有950至980个学童因转校需要求助,近月迁入的家庭或需到山下的牛头角、蓝田、油塘读书。水泉澳邨也有超过430名学童受影响。
不少市民会问,跨区就读非罕见,为何要这群学童要特别受注视,要为他们抱不平?
最大问题是学童本应可以就近入学,只是学校设施未能同步落成启用。规划署早在2012年预留三幅在安达邨的用地兴建学校,但到现在,只有一家小学正在兴建,另有一家中学仍未动工。剩余一家小学,只是由原校迁移,没有新增学位。水泉澳邨的情况相若,首批居民在2015年迁入,到2022年才有小学。
显然易见,这有违教育局就近入学原则,学童要舟车劳顿通勤。为何容许入伙及学校落成时间有时差?
局方回复指,因为兴建近校舍涉及庞大资源,不会贸然建校,转而以剩余学额和灵活增加学位以应付过渡性的学位需求,以减低需求回落时对学校的影响。
因此,获编配上述屋邨的居民,要么先居住,再等候设施落成,要么就放弃编配机会,继续住在㓥房或者其他不适切住房。权衡轻重后,唯有先接受编配。
局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蝇”,以往因为学额过剩导致缩班杀校,受尽千夫所指,所以担心几年后重复犯错。的确,近年俗称“短命学校”的“有时限学校”,就是用来应付诸如“双非”等短时间适龄学童人口高峰。
不过,屋邨居民去流稳定,学童数目有数得计,也可以要求房委会提供轮候人数的年龄分布。再者,安达臣道新发展区仍在兴建住宅,学童数目有增无减,局方毋须担心学额剩余。现在拖慢兴建学校,反而减少适龄学童使用校舍的人数。
社区设施从缺 自我实现公屋“孤岛”预言
其实,这些新屋邨不只缺乏学校,其他社区设施也未能同步落成。例如安达邨缺乏社区中心,只由非政府机构承接短期社工服务队、区议员等,担当“街坊保长”,支援街坊的身心和日常生活需要。
当然,街坊渴求早日上楼,有时不会等候设施落成,但当两者差距达到两年甚至更长,则难以接受。如此状况衍生两个后果:首先,基层入住公屋也未能全然提升生活质素。正如《香港01》报道所说,学童和居民要乘车来往家庭和学校、社区中心,花了无谓时间,当交通接驳尚未成熟,还会加剧交通负荷。
第二,当缺乏社区设施,不论是居民和外界,也加深了新型公共屋邨是“孤岛”、“围城”的印象。在香港,正正因为私人住房市场严重扭曲,万计基层只能挤在贵租而狭小的㓥房、板间房、棺材房。居住公屋,附上学校、市场、社区中心等,本来家庭可以休养生息,把更多家庭收入投放在子女教育和健康,结果还要为生活奔波一番。
正正因为配套不足,才有公屋过多的忧虑,以及特首林郑月娥的“80万公屋上限”、行政会议成员汤家骅的“公屋城市”论。政府勿再在言语及政策上贬损基层和公屋居民。反之,政府应设法提升他们生活水平,透过规划丰富公屋的功能。
诚如《香港01》报道,香港陆续有新发展区落成,包括粉岭皇后山与屯门54区发展项目,政府应时刻审视人口增长及分布,并加强与房委会交流统计数字,了解人口变化,不再容许学校和公屋分开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