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小一派位混乱 折磨家长误了孩子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一,有媒体揭发部分学校严重超收小一学生,当中包括位于砰石邨的基督教宣道会宣基小学,收生达320人,相等于10班小一;位于天水围的方润华小学,更收生达475人,需开设24班小一。纵然这些临时开办的“短命学校”为应对短期人口波动而设,惟新生人数突然不合理地大增,学校的设施、人手是否能够及时应对,实成疑问。事实上,若然政府有完善的人口政策,准确地预测区域的人口增长,便少有出现这种问题。然而,政府在这方面却乏善足陈。教育局在兴建新校舍上,也因为蒙受当年杀校潮的阴影,由是畏首畏尾,终致问题丛生,既难为了学校,也折磨家长、误了孩子。

为应付观塘区学额不足,基督教宣道会宣基小学(坪石),今年小一统一派位被分配多达336个学童。(张浩维摄)

“短命小学”政策值得商榷 超收逾倍影响教学质素

所谓“短命小学”,就是政府为应对“双非潮”而设立的学校,开办年期为九年,当“双非潮”过后,这些学校便会结束。政府定立此政策无可厚非,因为随着双非截龙,香港的小一入学人数将会下降,如果盲目兴建新校,或会重演当年的杀校大潮。

然而,现时的状况却绝不理想。就算“短命小学”的成立有合理目的,按理而言,也不能过分超收。观乎三所短命小学的实际派位学额,均比原先学额高出甚多,这意味着学校需要临时聘请教师,在短时间内,学校或难觅得合适教员。加上这类临时学校只是在空置的旧式校舍开办,校内设施老旧,也影响教学质素。

“短命小学”的成立纵然有实际需要,但是由于有先天缺陷,故需要将数量减至最少。与此同时,此政策也只适宜于受双非浪潮影响的地区实施,在人口稳定增长的地区,当局须以兴建新校、扩建校舍等方法增加学位。

校舍、屋邨建设不同步 观塘学校临人满之患

个中显例,就是政府以“短命小学”应付观塘校区的生源增加问题,明显未能对症下药。正如前文所述,“短命小学”的目的是应付双非浪潮,然而,观塘区的双非学生相对少,参考教育局公开的分区学生数字,由11/12年度首波双非浪潮始,直至15/16年度的双非高峰期,观塘的学生数字也不过上升二百多人,相较于屯门、元朗等新界西地区的逾千人增长,影响可谓微乎其微。就算下个学年小一入学人数或因2012年的双非截龙而下跌逾万,对观塘区影响亦不大。

基督教圣约教会坚乐第二小学今年小一统一派位被分配约180个学童,比原定选校预计多约72位。(张浩维摄)
大批跨境学童的家长一早到上水惠州公立学校的派位中心,排队领取派位结果。(余俊亮摄)

因此可以说,这次位于观塘的两所短命小学,所以超收大量学生,与双非潮关系不大;该区学生的增长,主要来自2016年入伙的安达邨。该屋邨的单位多达9,365个,有2.3万人居住。按理说,一个屋邨落成,将会为该区带来稳定的人口增长,故政府应该在屋邨入伙前,在附近增加常设学校,以应人口增长才对,而非设立为应对双非的“短命小学”。然而,教育局却以学生人数下跌为由,迟迟未在该区兴建新校。

所谓“新校”乃旧校 无助纾缓收生压力

也许有人会说,政府的安排固然有欠周详,但两年后安达邨将有新校落成,到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今年的超收问题,不过属过度性质,不足为惧。然而,只要稍稍查考局方的资料,即可发现所谓的“新校”,根本无助纾困。

庞大的水泉澳邨,共18座。(黄永俊摄)

观乎教育局的校舍分配资料,局方将位于安达邨的新校舍,分配予邻近校网的圣公会圣约翰小学,换言之,性质只属调迁,而非开设新校,实质学额不会增加多少,该区的超收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

事实上,局方拒绝建新校,已非今日之事,在不少新建屋邨都曾出现相似的情况。就像学位不足的重灾区沙田第91区校网,政府在该区兴建了水泉澳邨,并于2015年入伙。荒谬的是,位于该邨的小学新校舍,预计在2021年才会落成,就是说,在该校落成时,第一批入伙的小一适龄学童已然升上中学。

人口预测一错再错 局方患“新校恐惧症”

因此,造成今年小一收生混乱的真正起因,是政府在回归以来连番失误的人口政策。在2001年,当时统计署推算内地来港学童将会大增,教育局由是大量兴建千禧校舍,以应新增学童。然而,来港人数不符预期,局方要以行政手段,停止部分收生不足的学校营办,也就是俗称的“杀校”,这政策令教育界哀鸿一片,教育局也受尽千夫所指。

也许因为如此,局方变得诸多忌惮,未看清楚形势前,也不敢轻举妄动,开设校舍。如前述的水泉澳邨,当地的学校在屋邨入伙两年后才批出,而安达臣邨三幅计划兴建小学的用地,除了有一幅接受迁校申请外,其余两幅至今仍未开始接受申请。这大概也是局方希望“睇定啲”才落实兴建新校。惟局方对建校一再耽搁、岸上观火,却牺牲了当区的家长、学生。

这所位于粉岭楼村的联和墟公立学校于20多年前停办,走路到粉岭火车站亦不过10分钟。据联和置业秘书陈汉林透露,他曾在杀校初期代一家非牟利机构查询使用校舍的可能性,政府当时指学校或将重开而拒绝,惟校舍一直丢空至今。(黄宝莹摄)

微观、宏观失误 改革更待何时?

要解决这问题,在宏观上,政府固然要订立清晰、准确的人口政策,防止当年的杀校悲剧重演。在微观上,教育局未有及时建校,也是难辞其咎。横洲、洪水桥等地区将会大兴土木、增建大型屋邨,局方必须确保邨校同步,不能再重演今日的荒谬局面。

与此同时,局方必须保障“短命学校”的教学质素,除了联系该区的学校,建议他们接收部分学生,减轻“短命学校”的压力、缓解人满之患外,政府也需要确保超收的学校有充足的资源,维持教学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