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随时饭碗不保 吸引顶尖人才 大学应推终身制
当不少人以为大学教研人员是风光的人生胜利组,待遇远超其他教师的同时,他们可能每天都在担忧饭碗不保。“01观点”早前曾探讨大学合约讲师的问题,不少合约讲师名义工资虽高,实际工时却远超合约内容。而且,杰出的教学表现并不保证获得续任,本年4月理工大学数学系和社工系在一个月内向近20名教员发“大信封”,包括多名服务超过20年的杰出教员,舆论哗然。昨天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在回复教育界议员叶建源关于本港各大学及专上院校的聘用和晋升机制的文件中,各院校的标准不一,甚至回避关键问题,反映问题严重。本港高等教育的雇用机制中只有个别院校有少量终身聘用(tenure-track)的教研人员,其他教研人员在国际标准下只属非终身聘用(non-tenure-track)员工。换句话说,目前绝大部分在大学工作的教研人员随时可能因资源不足、架构调整,而非其教学或研究表现,而不获续任。这与历届政府一直以把本港打造成为区内以至国际的高等教育和领先的科研基地的目标无疑是背道而驰。
讲师情况只属冰山一角 杰出教研人员不能幸免
在昨天(23日)公开的文件中,各资助大学(除理工大学外)中以长期(long-term contract)/实任 (substantive basis)/终身雇用形式聘用的教研人员不足一半,其余教研人员均以定期合约制(fixed-term contract)的方式聘用。只有部分课程接受教资会资助的公开大学使用合约聘用的教研人员的比率高达九成,为全港之冠。紧随其后的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亦分别有76.6%和65.2%的教研人员以定期合约方式聘用。而“四月风波”的主角理工大学反而是九间大学中唯一“实任制”(substantive basis)员工过半的大学,但亦仅仅超过全体教研人员的一半。可见,目前在各大学工作,负责培训本地精英和研究工作的人员大多均需忧虑自己的合约是否得以延续,明年自己是否仍是院校的教师或工作人员,情况或比中小学的教师严重。
所谓的实任制或长期聘用其实都是合约制,只是各院校通常会在合约到期日留空,若资源不足或架构重组,这批员工仍然可被遣散。
事实上,无论是理大数学系六名不获续约的教师,还是九名被转兼职的导师均只是冰山一角。过去,不少大学的教学人员均指出本地大学的资源过度集中在研究方面,对作育英才的教学人员及教学表现相对轻视。然而,研究出著名电动车“My Car”的理大电机工程学系教授郑家伟就曾指出若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除他本人因是大学实任制的教授外,整支研究团队可能最终被遣散,而被遣散的人员一旦为谋生而转行,可能永远不会重投研究行业。可见绝大部分在大学工作的教研人员,不论其教学或研究表现多么杰出或领先,仍必须日复日地担心自己未来的生计。
终身制国际主流 院校不应虚与委蛇
终身雇用制是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确保能鼓励优秀教研人员留任的主要雇用方式。通常的情况是大学在招聘教研人员时,会注明有关职位属终身聘用制还是合约制,让求职者决定是否申请相关职位。获得终身聘用制取录的教研人员在入职的首三至十年(试用期)会被客观的标准评核,通常为成功出版一定数量的期刊论文、书籍,及在教学评核中获得满意的评分。若教研人员成功通过“试用期”,将获得终身聘用,而相关教研人员不需要再担忧续任问题,而能集中精神在教研工作上,直至退休。
然而,香港的情况则截然不同。目前,除了香港大学在近年的招聘中列明有关职位属终身或非终身外,不少院校单纯以合约一般为期三年,若表现优良,将考虑续约或长期聘用。至于“表现优良”的标准为何,而晋升的条件又是什么,各大院校始终含糊其辞,只是一再重申有“既定机制”,更甚者不少院校更列明最终续约与否将取决于“资金”(Funding)或经费。至于在昨天的文件中,虽然叶建源明确表达希望院校的回应能细分为合约制、长期聘用、终身聘用三项,但大多数院校把长期聘用和终身聘用两个项目合并,蒙混过去,拒绝正面回应校内获终身聘用的教研人员的实际数目,而教育大学的数字显示在总数约300人的教学人员中,每年仅4至7人获转为终身聘用。若本地大学持续以短期或长期合约方式聘用教研人员,人才流失将无可避免,长远影响本地高等教育和研究的质素。事实上,近年因工资过低导致高教界人才流失的台湾亦自去年起推出“玉山计划”,大幅提高获计划聘用的“玉山学者”和“玉山青年学者”的工资以挽留本地及吸引国际人才,虽然计划广受批评,至少台湾政府有挽留人才的意识。面对区内的竞争,本港院校必须提高教研人员的待遇及工作的稳定性,以确保本地的高教教育和研究质素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