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内地生十年增2.4倍 本地大学资源是否足够?
教育局昨天(5月9日)公布数据,今年非本地生报考中学文凭试(DSE)的人数较去年增加2.3倍,经传媒报道后,随即有人奔相走告,宣称内地人要与香港学生争夺大学学额。然而,大学开放予本地生和非本地生的学额早有定数,两者各不相干,根本不用竞逐学位。不过,八间资助大学的内地生确实愈来愈多,当中另有因由;而这事实带来的影响亦十分明显,政府必须处理大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中港学生争读大学?杞人忧天
按教育局数据,非本地生报考DSE的人数由2014年的44人增至今年的184人,平均报考科目也由3.3科提升至5.5科;虽然184人只占全体考生的0.3%,但相对于四年前的0.06%,增幅确实引人注目。消息一出,结合数月前当局有意免收下届DSE费用、有机会引来大批内地生涌港应考的“余悸”,即令某些对教育制度一知半解的人恐慌,声称本港大学学额势将成为内地人的囊中物。
然而,正如教育局澄清指,八大院校每年共有15,000个受资助学额,全数只供本地生入读;至于非本地生,大学只能为之开设受资助学额的20%,即3,000个学额,而且不论他们是否经大学联招(任何持DSE成绩者均可参加联招)入读本地大学,其学费均不受公帑资助,以中大为例,学费即达145,000元,远高于本地本科生的42,100元。换言之,所谓香港学生须与内地生争读大学,根本并不成立。
自资内地本科生十年增2.4倍 大学资源成疑
尽管如此,愈来愈多内地生入读八大院校学士课程也是事实。在2007/08学年,内地生人数为2,007,但到了2016/17学年,人数已急升至6,852,增幅为2.4倍有余。若简单地计算,八大院校每级约有1,700名内地生,绝无超过限额;然而,没超额是一回事,大学是否容纳得了这么多学生,则是另一回事。
虽然本地生和内地生不用竞逐学位,但校内资源却是共享,举凡宿舍、图书馆、活动室等,都是所有学生共享的资源,又如教师工作量,也与学生人数成正比。单是内地本科生已在十年间升了2.4倍,若计及副学位、研究院修课课程和研究课程,相关人数更达16,474,但大学的各式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又有否相应增长?举例而言,大学宿位短缺问题困扰学界多年,去年的施政报告反映本地大学共欠13,000多个宿位,政府拨款120亿成立宿舍发展基金,虽说对症下药,但也不能解燃眉之急。
非本地学生须缴交高额学费,而且在教育机构评分时可以用来展示学校“国际化”(尽管真实情况是“内地化”)一面,大学自然乐意多收非本地生;然而,大学在决定收生人数时,应该先审视学校的容纳能力,而非怀着多多益善的心态。至于政府,更不应只订立20%的非本地生上限便作了事,而应监察八大院校是否真能应付非本地生的增长,除拨发更多资源外,必要时亦应“落闸”。
大专学生界内的中港矛盾(可回想一下去年的中大风波),其实是社会的缩影,即撇除意识形态纷争,某程度上是竞争有限资源带来的结果。大学要接收非本地生,不管是为了培育人才抑或赚取学费,均为合理,但要避免因之而起的冲突,政府必须保证大学不会顾此失彼,因为多收了非本地生而使本地生的权益受损,这是其责任。任由大学招收非本地生,却不考虑大学是否有足够资源应付,诚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