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派钱乃政治工具 忌赢粒糖输间厂
近日,财政预算案引起公愤,不少市民认为政府应“派钱”平息众怒。财政预算案乏善足陈,市民感到愤怒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政客还需本乎理性,作出最合乎大众利益的决定。公民党一向被视为“贵族党”,犹幸这次对预算案立场坚定,郭荣铿近日就在《信报》撰文表明,政府应该将资源用于长远民生政策,而非“派糖”,值得其他政党参详。
诚如文章所言,市民对于这次财政预算案不满,源于政府没有解决社会结构性问题以及资源分配不均,市民要求“派钱”,不过出于一时气愤。政客固然要广纳民意,但是绝不应该随波逐流。
随着香港多年录得盈余,“派糖”也成为常态,观乎立法会秘书处撰写的2017-18年度财政预算案研究简报,政府在2007-08年起的十年,一共花上3,200亿元在一次性纾困措施之上,平均每年“派糖”320亿元,这笔金额足以解决香港多个结构性问题,例如郭荣铿提到的增加中小学教师,“01观点”过去就曾指出,香港教师的平均教节远比台湾、内地、澳门为高,早应改革,减轻教师压力,提升教学质素,可惜政府一直未有大刀阔斧地调整班师比例。
反之,派钱并不能带来持续效果,举例说,2011年政府花上360亿元用于全民“派钱”。对于政府来说,这360亿元能够化解一场政治危机。但是我们须问,这笔花费对今日的市民有何影响?是否能够解决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事实上,周永新教授的全民退保方案起动基金不过是500亿元,如果政府能够将这笔金额投入起动基金,将能大大改善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远比“派钱”有效。
也许有人认为,政府财政储备逾万亿,本可以同时落实长远政策以及“派钱”。但是政府的理财原则向来保守,如果政府真的听从政客意见“派钱”,相信在平息民愤过后,便会继续耽于安逸、无所作为,继续主张“大市场,小政府”,也就是郭荣铿所言的“赢粒糖输间厂”。正如“01观点”多次强调,政客固然要警惕政府的无能,但同样需要警惕“派钱”会沦为政治工具,特别是一些“红裤子出身”的政客,就更应该审慎待之。
政客必须要谨记澳门的经验,澳门政府年年派钱,在公共政策上却乏善可陈,一场风灾过后,不少澳门市民如梦初醒,批评“派钱文化”。香港的情况固然比澳门稍好,但是港人也不应五十步笑百步。虽然香港政府少有“派钱”,但是政府依赖“派糖”的程度,与澳门政府其实不遑多让。尤其是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已被深圳赶过,创科产业落后,社会又积弊丛生,政府就更应该从当刻开始戒掉对“派糖”的依赖,投资未来,解决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派钱”的呼声在建制、泛民间日趋高涨,政府或有所动摇。此刻,理性的声音就更显得弥足珍贵,郭荣铿的本业是律师,又是功能组别出身,专业是法律事务,他对政策的理解,本应不及那些专业政客,他尚且能对“派钱”有正确理解,一些自命捍卫民生、熟悉公共政策之士,为何至今仍执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