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回顾.观点】 楼股齐鸣 香港应该很高兴?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2017 年,香港没有大改变,房屋政策继续以置业主导,大部份市民都为斗室伤脑筋。在财税政策方面,除了落实两级利得税制外,大部份沿袭旧制。在这个大格局下,香港体制照样偏向地产界别为首的财团利益,社会的财富差距继续扩大,趋势难以停止。换了林郑月娥做行政长官,改变了多少?香港还是有很多政治和民生变化,人的想法和行动从此不一样。本文抽取当中几项回顾,除了楼股,还有连串政治官司、中央宣讲团、八达通、废纸满城、以及“#metoo”。

八达通上月新推二维码(QR Code)支付方式。(资料图片)

楼股脱缰 只因房策错误

如果问股民,最能代表今年香港的是甚么,他们大抵会说是恒指触碰三万点,升幅更跑赢环球主要股市。这受惠于全球股市上升,内地资金涌港,企业生意畅旺。股王腾讯屡创新高,即使小股民在年头买入盈富基金,年底帐面就涨三成。

楼市不甘示弱,地价创新高,楼价今年升了两成。比起新楼价格破顶,或者 1,300 人竞逐 4 个挞订新单位,“蟹货盘”愉景新城和灏景湾松绑,二手楼价超越九七,更具意义。 楼股齐鸣,香港应该很高兴。不过,任谁也会承认,住屋是香港社会的矛盾重点。但是,地产商认为这是个“happy problem”(开心的问题),乐见私楼价格长升长有,年年赚取数以十亿元计盈利,把安居责任留给政府。

香港土地短缺,难以觅地建屋,但有不少私人游乐场契约用地位处市区靓地皮。(资料图片)

政府固然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它拥有土地房屋的最终分配权。政府多年来制造“置业阶梯”、“置业安居”的神话。换了特首,房策依旧。林郑月娥推出“港人首置上车盘”,说穿了就是利益输送,替地产商释放农地。不论换届前后,《01观点》多番强调,政府有招不用,不肯收回哥尔夫球场,收回丁权,运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地产商闲置农地,拨更多土地兴建资助房屋,反而盯着郊野公园不放,徒添民怨。 结果,未来私楼供应达标,但公营房屋用地仍告缺乏,获首次编配单位需要 4.6 年,更未见回落迹象。此时政府祭出“共享房屋”一法,仅聊胜于无,而且这概念迅即被扭曲,有商人改装单位做贵价㓥房图利。林郑曾经声言“千方百计纾缓现时房屋短缺问题”,在普罗市民眼中,又是一张空头支票。

小市民望楼长叹,单靠薪金难以应付首付,如果不能“靠父干”,或者住在父母家,就只能挨贵房租。楼房吃掉收入,也吃掉理想。房屋资源分配不均,直接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青年人前景迷蒙,有感未来被政府和既得利益得扼杀,唯有寄望自决、独立才能改变现状。市民目睹几年前的连串抗争,相信百般滋味在心头。

2017年,有甚么事冲击了你?(图辑)

+4

“港独”声音不休 北京只会收紧自治权

上届政府引发的政治撕裂,积累至现届政府。占领运动的官司仍在审讯阶段,议员宣誓风波引发补选,建制派顺势修改议事规则。政府既错用法律途径解决政治问题,议会制度本身失效,代表逾半选民的泛民,在议会成为少数派,而议员的权力处处受限,泛民只能以拉布流会对抗不义议案,结果惹民生厌。再者,激进阵营未肯接受“港独”没有出路,与主流泛民无法调和建立信任,建制派借机挑动反“港独”情绪,令议会乱上加乱。

一天“港独”声音不休,港人未认清一国两制的真义,北京也会高调介入香港事务,兼且收紧香港的自治权。中央在11月、十九大会议后,派代表到政府总部举行宣讲团,要求问责官员及公务员团队加强国家治理的认知,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飞也直接说政府立法“23条”责无旁贷,便是显例。纵然宣讲团闭门进行,北京在港的影响力,愈来愈直接公开,港人不能再漠视。

【2017年回顾.观点】狭义本土和民粹主义致令民主退潮?

【2017年回顾 · 观点】“新时代”中国速度不减,城市病依旧严重

中共中央宣讲团以《从国家发展层面介绍十九大精神及解读涉港内容》为题向特区政府官员发表演讲,共约240人出席高官。(政府新闻处)

八达通一叶知秋 香港须加强科技实力

香港的实体基建稳固,台风天鸽袭港后,市面很快回复正常。不能不提,因为天鸽袭港路径稍稍偏南,香港才可与灾难擦身而过,防灾意识不可松懈。

我们也拥有不错的数码基建,例如世界数一数二的宽频速度,以及极高的流动装置渗透率。香港要做的,是加快发展智慧城市,与其他城市竞争。公共交通机构迟迟拒绝公开数据,政府未有如新加坡般,规管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营运,妨碍市民出门和城市交通配置。

过往我们引以为傲的八达通,其非现金、拍卡式技术,今天被内地及海外同业超越,并纷纷进攻香港,成为年度话题。我们毋须一面倒摒弃所有现金和拍卡交易,只容许手机和网上交易,但多元化付费渠道是必须的。八达通到近期才推出 P2P和商用版手机应用程式,希望抢回市场,结果如何,有待时间验证。

何时香港才称得上智慧城市?那不是人人炒比特币致富,而是父母老板支持下一代修读 STEM 数理科目,而且有一些“入屋”的科技产品和服务,政府和商界要鼓励市民分享生活数据,同时要改善法例,维护私隐和资讯保安,市民自然放心接受科技改善社会。

可编程教育机械人mBot近年受很多中、小学欢迎,编入STEM课程教小朋友机械人原理和编程。(陈嘉元 摄)

回收产业大落后 政府业界后知后觉

社会生活改善,既体现于科技,也体现于垃圾和污染物处理。垃圾满街,即使科技再先进,这个城市也不能安居。偏偏香港就有几天纸皮围城和棕榈硬脂抢滩。两者的共通点,是非突然发生,政府却后知后觉。内地明年起拒收低质废纸、废胶,港方早前取不到批文,无法出口,废纸不能北上。政府此际才急忙拨款,资助回收商升级,希望回收物满足内地要求。

然而,业界营运的主要障碍,来自物流成本贵,有废纸废胶却无力承担收集运输费。近日推出的“三纸两胶”回收方案,毋宁放弃非目标废物的回收,加剧堆填区负担。政府需要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建立整全的回收网络及回收工业。只有有效规管主要制造废物的工商业,民间才会愿意配合,接受垃圾征费,干净回收,惜物减废等措施,否则只无异于“不准百姓点灯”。

受内地拒发废纸进口批文影响,本港废纸回收业界早前发起停收废纸,令街上出现“纸皮山”。(资料图片 / 林若勤摄)

性别角力牵涉价值观、权力分配 难以疏解

今年关于性别的事情特别瞩目,由公务员同性配偶应否获得福利,同性伴侣可否持受养人签证来港,性别承认法咨询,跨性别人士自杀,到牵动全球的“#metoo”反性侵犯浪潮,还有更多。一宗宗官司和社会行动,重塑社会对性别和家庭的价值观及权力分配。

行动者或会认为,活在 2017 年,法例和体制应该要改革,追求多元,尊重性小众的处境,并且应该揭示警方、法庭制度有缺陷,未必为受害者找回公义。现实却复杂得很,在性别承认法咨询,主流民众对变革心生恐惧,生怕约定俗成的性别规范被搞乱。在“#metoo”事件中,不少网民向“女权分子”反扑,揣测受害者不及早举报的动机,明示暗示女性随时以受冒犯为名自保,诬陷男性,令男性人人自危。

男性在社会制度上仍有优势,本已需要花上大量唇舌解释。部份男性同时身处经济地位下流和性别平等运动,就把变差的处境归咎于女性增权,而忽略工作外流、弹性化等因素的影响。个人感受在网上得到和应,强化己见。两性的鸿沟不断加深。要明白各类的性别定型、期望同时压迫所有性别,随之解放,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梁咏恩称,不少跨性别人士无法承担变性手术带来的风险,不应强迫跨性别人士接受性别重置手术来获身份认同。(港台直播网页截图)

牵动港人情绪的,还有巴士车祸,揭示巴士车长工时长,医院在流感高峰期爆满,邓桂思换肝揭发医疗失误,接连爆出佛寺庙涉贪和管理混乱,质疑善款有否运用得宜,等等。

来年政争不断 各方须实事求是

正如文首提及,一天土地、房屋和财税政策没有根本改变,香港也会处于闷局。这不表示政府安然运作,自足于万亿元财政储备。民众的愤懑日积月累,只是今天未触及爆发点而已。来年三月的立法会补选,还有一地两检、国歌法本地立法,是政治争议焦点。审议过程处理不当,随时挑起民怨。即使立法会修改了议事规则,但泛民抗争不会止息。建制派要实事求是,而不是将所有反对派打成“港独分子”,而是释除港人对收紧自由和权利、削弱一国两制的疑虑。新当选的港区人大代表,有责任反映港人声音,不应只做建制传声筒。

在民生议题上,性别论争继续热爆网络,注意力相信比如何妥善处理废物高千百倍,但两者同样值得关注。香港要推进创科,但港人要体现智慧城市的好处,首要把创科成果普及和商品化。此外,高铁和跨境道路预期开通,将会改变港人出行习惯。

当然,社会发展难以触摸,以为亘古不变的东西,有天可以被撼动,看似简单民生事件也有机会制造结构性变革。2018 年,我们要保持敏锐的触觉,紧贴民生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