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整笔拨款弹性变局限 财政管理不善 服务怎跟上步伐?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年来,政府每年增加社福开支,但很多服务如长者社区照顾、精神病康复服务、残疾人士就业支援等,仍有很多因人手不足而难以长期跟进、要压缩个案服务时间、轮候时间太长等问题存在。看起来似是增加人手就可以解决的表象,背后却不只是社福机构的人手编制和前线员工薪酬过低构成,更是和运行了近十七年但一直千疮百孔的“整笔过拨款制度”有关。

2007年,二千名社工罢工,要求政府取消整笔过拨款。(资料图片)

上月审计署公布的报告,反映了部分非政府组织财政管理混乱、政府监管不力的乱象,政府也开展了专责小组检讨优化制度。但现时制度涉及的不只是拨款,更重要的是按照《津贴及服务协议》,这笔拨款已不能确保机构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服务,本来给予所谓的“弹性”却反而局限了机构。政府现时的检讨已设限,不会推倒整笔过拨款制度,但社福机构的定位本应以社会福祉为先,若制度无形地让机构须把财务报告做好为优先,却局限了改善服务的可能性,是否本末倒置?

拨款按协议未必有时限和检讨 服务质量监管不足

现时在四个福利服务范畴下,共有大约140种服务,例如安老范畴下的日间长者中心及地区中心、康复范畴下的残疾人士地区支援中心等都受制于此制度下。审计报告指出,在2016-17年度的170间接受社署津助的机构中,有165间加入了整笔拨款津助制度,合共获发放的整笔拨款津助有125亿元,只有5间机构继续留在传统津助制度。社署会和各单位签订《津贴及服务协议》,理应确保单位服务的量和质均符合标准才会批出拨款,确保公帑能用得其所。

立法会议员兼检讨专责小组成员邵家臻表示,曾建议将小组拓展至四大范畴,包括福利规划、优化实报实销制度等,惟政府称不可讨论。(资料图片)

机构想增加人手,却要担心超出预算,一直节省开支,但前线人员的工作量却有增无减,社工对面的个案量多,却难以同时间深入跟进多宗个案,压力与日倶增。更甚的是,基于“给予更大弹性灵活资源调配”,社工的薪酬待遇更是跟社署的架构脱勾。按社工注册局的数字,现时约2万多名社工当中,有约六成在非政府组织中工作,他们的薪金理论上按公务员薪酬架构中位数而定,但实际上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已是公开的秘密,社工疲于奔命,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机构员工流失率高,薪酬待遇影响员工士气,也同时影响服务质量,都是环环相扣。

协议外的服务不在整笔拨款中 投标制不利机构规划

真正要提供弹性的地方,政府却没有提供。若机构想提供《协议》规定以外的服务,却不包括在整笔过拨款之中,因而要各机构以投标方式竞投,却引申了其他问题。像是为体弱长者提供上门复康运动及家居照顾服务的“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机构每三年投标一次,在价低者得的机制下,机构须以最低服务成本为考量,未必能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也有碍服务单位作长远资源及人手规划,同时造成机构间的恶性竞争。社福服务市场化,受苦的只有市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