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照顾长者吃喝拉撒睡 最高只得15k 如何吸引青年入行?
本港人口日趋老化,安老服务业人手一直短缺,不论是院舍护理员,还是社区服务照顾员,普遍出现青黄不接和以老护老的问题。家务助理及个人护理员的空缺率超过18%,故政府提出以进一步输入外劳为对策。
早前劳工及福利局长罗致光在立法会回复议员提问,列出现时一系列的护理课程。即使政府有为安老服务业培训人手但成效不彰,并不是单纯提高薪酬待遇便能解决,更重要的是如何令社会及年轻人认同这是一份有满足感和前景的工作,而非只是协助长者起居的厌恶性工作。
护理员被视为低端工作 免费课程也少人问津
年轻人不愿入行安老服务业,其中一项主因是社会风气。护理员被视为“低端工作”,社会以为是低学历或是欠工作技能的人都能胜任,令年轻人却步。尽管年轻人有心入行,家人也未必会支持,加上看不到工作前景,不想儿女从事厌恶性行业。现时相关的培训课程主要是由职业训练局、雇员再培训局等机构提供,即使费用全免或是大部分的费用得到政府资助,但课程标榜是“为失业人士而设”,实际报读人数远远低于培训名额,保健员证书、护理员基础证书课程的报读人数只占名额的分别约七成及不足六成。
除了协助长者更衣、沐浴、如厕及喂食等这些刻板又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外,护理员更需要透过聊天、每天相处了解长者的需要,甚至要面对脾气不好的长者发怒的时刻。和长者建立了如家人般的关系后,又可能要面对长者突然离世,心理上的负担也不轻。对于年轻人而言,这种生命教育不但可以令人变得更成熟,也是很值得尊重的工作。然而,基于现时超过一半的从业员都是50岁或以上的妇女或是外劳,加上这种职业教育一直被轻视,社会对这工作的印象都只停留在厌恶性、低端工作的层面。
改善前景仍不够 死循环不能只靠外劳
2015年推出的“青年护理服务启航计划”,本来就是想透过“边学边做”的两年兼读制,让年轻人能了解这行业及亲身体验,再思考是否适合自己,一改青黄不接的现象。政府也有尝试改善行业的前景,如推行资历架构,及让学员继续进修护士课程等,但以数字来看,实际上仍未能为行业输入大量新血。截至2017年10月底,五间由社署选出的营办机构共招收了851名学员,当中266名学员更已离开计划,在首年度招收的学员中,预计合共只有106名学员完成课程毕业。
诚然,我们不能强迫一批本地年轻人去做一些需要体力劳动的基层工种,也没有必要这样做。然而,只靠输入外劳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长远而言只会造成依赖,也无助改善社会对这行业的既有负面印象。现时行业人手短缺问题严峻,更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先是没有新人入行,然后人手不够,工作量再增加,再更少人愿入行。
一旦开始了大幅输入外劳人手,将更难以吸引本地人入行。政府要改善社会对这行业的印象,除了要加强宣传行业的前景阶梯外,更重要是把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一并提升,不要让年轻人觉得这种工作只是要挨苦,工作得到的满足感也能让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