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资助独居长者聘外佣 政府只懂外判解决安老问题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早前接受访问时透露,政府正探讨以现行“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的现金券模式,资助公屋独居或两老独居的长者聘请外佣,金额约为外佣薪金的1/4至1/2,以协助处理长者的日常自理或医疗的需要。此项的措施正好回应特首林郑月娥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增加社区照顾资源,以达致居家安老“零轮候时间”。但正如早前《01观点》曾多次提醒政府,居家安老的配套措施,不单依靠“钱跟人走”的市场主导模式便可解决,更不应借此大开输入外劳的大门。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阮淑茵表示,大部分长者期望居家安老,计划可让长者有更多选择,唯政府需处理很多实质操作,包括外佣生活费为何及放假安排等。(资料图片)

据统计处推测,2036年长者人数将占本港人口逾三成达230多万,即每三人中便有一位长者,比现时的120万接近倍增。为迎接急剧人口老化,加上安老服务需求大增,政府自2013年起,推出首阶段“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以“钱跟人走”资助模式,让合资格长者因应个人需要,使用社区券选择合适的社区照顾服务。特首林郑月娥发表其首份《施政报告》时表示,安老政策的方向将会以家居及社区照顾为主、院舍为辅,亦提出来年度社区券将由5000张增加至6000张,金额可按实际需要弹性处理,每月可用金额相信亦会继续调高。

然而,私营院舍过去一直指招聘照顾员人手困难,希望不断扩大输入外劳,近月劳福局长罗致光更指劳工界不会“见死不救”,如仍未能招聘本地人加入安老服务,则应放宽补充劳工计划,最快明年底启动新增在资助院舍输入外劳作护理员。但是政府明显未有正视香港有部分劳动力,尤其妇女的劳动力未有配套措施协助释放,加上安老服务员工的薪金、福利原本已远远不足够吸引新人入行。

康桥之家护理人手不足,职员透露院舍不符60名院友对至少1名保健员的规定。(资料图片 / 香港01记者摄)

此外,若进一步推动以外佣作为居家安老的照顾者,是否能全面取代本地照顾者的角色?本地照顾者在日常生活习惯、文化、言语等方面,相信比较易于让长者接受和适应。事实上,中介商亦会刻意安排不合适的外佣予雇主,透过雇主不断转工人赚取中介费用;部分独居长者少有家人关心,也缺乏聘请外佣的经验,政府若然只批出拨款便撒手不管,变相增加了长者被骗的风险。

言语不通也可能影响长者对外佣的信心,或会未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要或身体不适。本地照顾员一般都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包括如何料理长者起居饮食、药物应用、物理治疗等,明显比外佣有相对优势。

更何况,香港常出现中介商刻薄外佣,外佣需向中介商支付高额的中介费用,他们首两三年在港工作,都是无薪打工。政府少有正视问题,早已滋生不满情绪,如果贸然大规模输入外佣,对这些问题又没有修正,这对社会有何影响,实难逆料。

照顾长者有很沉重的心理重担。(《一念无明》剧照)

身兼行政会议成员的林正财指,资助独居长者聘用外佣,可令更多长者居家安老,更认为释放中年妇女劳动力及乐龄科技的帮助不大。这令人质疑,林医生和劳福局是否有深入探讨两者的可行性,抑或只是为输入外劳开路而完全漠视其效用,政府的动机值得质疑。继罗致光早前放风指明年底会启动扩大安老服务和建造业的输入外劳计划,至今次林正财再次资助以外佣照顾独居长者,更指预料需要20-30万名外佣照顾长者,差不多是现时外佣数目一倍,数字亦与独居和两老独居的人数差不多。

“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原意是让正轮候公营院舍的合资格人士,可选用社福机构和私院买位的服务,但部分服务费用比政府的明显高,质素却没有受到监管,香港01过去亦曾多次揭发院舍虐老的问题,不少长者和照顾者宁可继续轮候政府服务,也不愿使用社区券,计划成效不大,政府却仍继续延续社区券,更津助外佣照顾独居长者,服务监管相信将更难。政府高举新自由主义,一味将安老责任交给市场,实属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