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线上体验式消费大势所趋,香港为何未能加入竞赛?
早三十年前,没人会想过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都可由一个串流平台一次过完成所有愿望。也没有人会想过,一个网上影视平台(netflix)会成为大趋势,净利润可以高达 1.78 亿美元。今天,因价值观与大环境的转变,利用互联网作平台的体验式消费渐渐成为大趋势。在几家大公司在线上世界你争我夺的时候,它们逐步开展线下市场,正式进占线上及线下的世界。而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则在这场竞赛中,不论线上或线下都不见踪影。
甚么是体验式消费?
体验式消费在19世纪时,借着电视与杂志等平台的蓬勃,贩卖予当时的中产与上流人士。
体验式消费由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两位创始人B. Joseph Pine II 与 James H. Gilmore 于1998年提出,是指消费者不单以理性作为消费的指标,而是以感性与理性混合,甚至单纯以感性作为消费的指标。消费者通过看、听、使用、参与,被刺激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才是购买行为与品牌经营的关键。
他们提出假如一磅咖啡豆卖300元,但经过包装后,咖啡在咖啡店就可卖到40多元一杯,因为在咖啡店中,消费者不单单纯买到咖啡,还可以享受到服务员的服务及店铺环境,更可以凭借买该店的咖啡而得到自我满足(如之前就常有人说买某家咖啡可以扮伪中产)。若单以理性思考咖啡价格,40几元一杯或许不会有吸引力,但当加入其他体验式因素,就会加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欲。
在线上交易及使用的体验消费
而这个世代因技术配套问题解决,上网不再只是128GB的事,网上世界取代电视与杂志,成为最多人使用的平台。
现今的线上世界尽管被几家公司寡头垄断,但仍比线下世界来得多元又百花齐放:不管何种内容,都可以放上网上供人浏览。又因如此开放自由,要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线上世界占一席位,开发商因此以奔跑的速度,在线上世界开发出更多体验消费模式。如线上听音乐平台、影视平台、买卖平台、社交媒体等。
有些平台如淘宝,消费体验仍不离由线下到线上,再由线上回到线下的过程:即现实中的商品被放到线上出售,其后再经线上交易后回到线下的买家手上。但有些线上平台,则发展出单凭纯粹的体验,就可以吸引买家消费的模式,如spotify、netflix、游戏平台等,买家付予金钱订购/课金,只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并没有得到实体的货品,更重要的是整项交易与取用都在虚拟的线上世界完成。
愈趋普及的线上的体验式消费
这种在线上世界的体验式消费愈趋普及。根据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华尔街证劵分析师Mary Meeker在《2017年互联网女皇报告》中提及,电子商务方面再次加速发展,比起去年增长了15%。报告亦指出,串流影视平台netflix在五年间在美国已经增长了669%,占据美国家庭娱乐市场收入超过30%。而音乐平台spotify的收入则由2008年的0%,增长至2016年的20%,现拥有约5000万个付费用户,月活用户有1.26亿。在电竞方面,走势则更为强烈:2016年的电竞月度观看人数达1.61亿,比2012年增长了40%,并正在不断增长。
互为表里的大环境与科技
这种趋势的出现,就如上文所讲,拜科技发展所赐,但同时亦因实体商店带给消费者的消费经验,追不上网上体验消费的方便全面。以淘宝来说,消费者可以在忙上一整天之后,在半夜到线上输入货品关键字,再比较同类型的价格与质素,省却逛街到处格价的苦恼。
再加上一些大环境因素,如香港楼价高昂,年轻一辈不再以买楼为储钱的动力与目标,甚至连“租楼”都不在他们的短期目标内,可是他们的平均收入又不至于让他们只可满足温饱──夹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中,他们因而愿意花上更多金钱,换取体验消费所来的享受。
线上与线下:一场良币驱逐劣币的竞赛
由此可见,大环境与科技互为表里地改变了当代人的习惯与消费模式。但这并不代表实体店已死,反而一些实体商品,因其不可取替的质素,一直都无法被线上的体验消费模式取代。如黑胶碟,因其原真度与声音再现的效果,不少人现在甚至弃串流网上平台而取黑胶碟。
而一些奢侈品品牌,甚或是fast fashion,虽然由线上平台赚取的收入愈来愈多,可是仍会于黄金地段开设实体店。皆因现时不少人的消费模式都是先在实体店试用,感受商品的质感,然后才回到线上购买。而这种模式,对于奢侈品市场打开年轻人领域十分重要。因为不少年轻人,若非长于一个被奢侈品围绕的环境裹,对于要踏入奢侈品店,都有被白鸽眼的恐惧。可是,对于他们而言,一个几万元的手袋或饰物始终要花上一笔积蓄,并非“一般的消费”。这种线上与线下的平台,则可以提供一种自由度,让他们选择先从线上,抑或先从线下的实体店选购,为他们带来安心,是为另一种体验式消费。另外,《2017年互联网女皇报告》亦提及,电商巨头亚马逊“逆势而为”,由线上延伸到线下,打算开设多家实体店。而中国电商巨头如阿里巴巴、京东、小米等,在中国零售业电商化的热潮中,亦纷纷开设线下零售店。线上与线下,成为一场良币驱逐劣币的竞逐:谁可以提供最优质的体验,谁就可以生存。
落后于国际大势的香港
这种线上与线上相互竞逐,同时又相互促进的情况,在外国先进地区已十分常见。可惜香港却一直没有好好审视线上世界的发展,让现时香港只有零星的小商户出现在线上,以ig店、facebook page、app来出售。在香港,最大的线上店之一是HKTVmall,但跟外国或内地的网上销售平台比较,无疑小巫见大巫。
可是,香港人并非不网购,不少人都开始在网上平台买机票、买衣服及家居用品,亦愿意在网上付费看netfix的影视作品,正正反映出网上消费市场(无论是体验式或其他)的贫乏,并非买家习惯的问题,而是商家本身及香港的整体环境因素问题。
香港卖家的视野大多只是停留于小本经营,以卖小食、甜品、小手作为主。尽管他们月入可能比打工仔高,但却不能变成更大的生意;更重要的是,香港的创科政策以及相关的措施,都鲜有直接以鼓励产品设计开发为目标。过去港府单纯地以为建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如数码港,或按制度批发拨款,就可以使得创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是,若要将硬件结合到软件上,科研人员必须拥有了解及设计产品的技术能力,而从事内容创意的人亦需要对技术有一定的认识。而这需要大量的培训与支援,再而建立一个健康的产业链。
可惜,数码港被批评变成地产项目,本港的创科产业发展一直趦趄不前,最终令香港在线上世界一直落后于人,更莫讲由线上世界扩展到线下世界。林郑政府一直强调创科发展,若政府真的有决心令香港赶快追上国际上的大势,便应该展现足够的决心,且以实际行动支持,才能够保持香港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