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香港创科“产业化”困难之迷思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认为香港创科具备优势的人,绝不限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例如,港科院院长徐立之就曾多番强调,香港具备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创新知识与想法非常丰富,名闻遐迩。可是,为甚么这些“高层次”活动没有为香港带来一个如深圳般活跃的高新技术产业呢?

科学园是目前主要创科发展基地,但何时可成为“金蛋”,仍需一段时间发展。(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徐院长把失败归结于“产业化”的困难之上。他指出,来自“上游”的成果很多都没有应用到“下游”生产,而在“产业化”过程里,又未必能以合理的成本转化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他觉得只要跟技术人才云集和制造能力强大的深圳合作,香港的意念就能化为“原型”,打破现时的困局。

这个创科发展论述可以化为一个以单项技术为本的线形思维模型:香港只要继续依托其强大的科研基础,在科学领域探索新知识,就会导致最顶尖的技术涌现,而这些“发明”最终衍生出高价值的产品。

不过,这个模型完全是本末倒置。产品的开发过程其实是以产品概念为起点的,而当中所需的设计能力,与单项技术的“先进”程度是两码子的事。就像人们建造楼房,必先有设计,然后再选择建筑材料,绝不会因为手握某种优质材料就可以堆出楼房。反复以“上游”技术自诩“先进”,却不在产品设计能力上多下工夫,“产业化”问题自然没完没了。

林郑月娥到深圳考察创科产业发展,并为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奠基。(政府新闻网)

事实上,上文的模型亦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产品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特质。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必须先转化为产品,经得起市场竞争的考验,才能产生经济回报。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在特定成本约束下,设计出可以满足一系列性能要求的产品,而不是“发明”本身。市场奖励的是那些符合商业潜力的判断。倘若香港的创科不谈任何市场经验,又不注重本土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等互补能力的培育,连进入市场的资格也没有,最大份的利润绝不可能落入港方的口袋。

经验已清楚显示,一旦缺乏参与市场的能力,“合作”往往无从谈起,香港倒是很大机会为他人作嫁衣裳。拥有产品知识产权的组织可以自主选择利用别人的技术,但仅仅掌握单项技术则无法开发产品。既然产品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手段,这意味著专注于“上游”的香港,在“合作”的谈判博奕中打从开始就处于绝对不利的位置。

香港科技大学。(资料图片)

前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就曾提及,该校在一个半导体研究中获得卓越的成果,由于没有更好的出路,专利权最终售予一间台湾公司,被应用于佛山的厂房大量生产。于是,绝大部分的收益随之而流到香港以外。

香港的创科思维是时候改变了。技术的应用与整合不该再被当成一种“简单”和“低层次”的活动,产品设计应该被视为最高端的技术能力。深圳其实早就向我们透露了创科的秘密。深圳本来就不是全国技术中心,科研基础极为薄弱,没有最“先进”和“前沿”的技术,有一段时间更因为“山寨”而受尽白眼。但正正由于这种模仿,让深圳反复完成产品开发的流程,学懂如何把各种单项技术整合成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从而累积起强大的技术能力。香港今天高不成,低不就,只不过是因为这个城市太少人愿意从“低层次”的活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