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化应以提升生产效率为优先
日本经济智库日本经济研究所(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JCER)在本周三(15日)发表第7期亚洲经济中期预测报告,当中评估中国的GDP将于2033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又指韩国及台湾地区的人均GDP将分别于2027及2028年超越日本。
该报告还指出,一个地区维持高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数码转型”能力可以持续地增加劳动生产效率。不过,由于日本公、私营部门的“数码转型”落后,JCER认为这将拖累日本未来经济持续发展,长远将使得其发展速度输给其他亚洲地区。
日本数码化转型落后
虽然日本在国际上通常都予人科技先进的感觉,但其数码化程度实际却是落后到日本人自己也担忧。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日本社会更加深切认识到企业数码化落后会对生产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就以政府机构为例,新冠疫情初起之时,安倍政府曾安排向所有日本人发放10万日圆生活补助金,但结果竟因为技术问题花了整整三个月才完成。后来《日本经济新闻》在2020年统计日本各级政府行政手续,其中仅有12%可以通过网络申请。
不独公营部门如此,私营部门也是一样。许多日本私人企业过去一直不愿意提升数码化程度,被认为是日本劳工生产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种环境下,日本企业为了能与外国企业竞争,更养成了以员工超时工作弥补生产效率低下的习惯,最终使得劳工长期面对工作时间过长问题。直到疫情来临,大量日本企业因为技术落后而不能像外国同行那样推行在家工作,这种情况才迫使它们不得不正面看待数码化落后的问题。
无论未来日本的人均GDP会否真被韩国及台湾等邻近地区超越,其“数码转型”进度落后的问题显然确实存在,而且于疫情间被进一步放大。去年,菅义伟政府提出成立“数码厅”对应问题,便反映日本当局也注意到问题严重性。
香港数码化问题亦严重
客观而言,日本“数码转型”落后有其独特的社会和文化原因,例如人口严重老化致使人民在学习新技术上出现困难。然而,当连像日本这种具备优厚技术基础的地区,在数码化问题上尚且知道担忧应用落后的问题,那么在此方面大同小异的香港似乎也应该急起直追。
就像前述日本安倍政府派发补助金的迟滞一样,特区政府以往派钱时同样亦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另外,香港很多公营业务也跟日本政府一样,仍然未设有电子化申请渠道。至于私人企业方面,本港私企近年受内地技术及疫情影响,应用数码化的程度似乎略有改善,但整体来说仍然有改善空间。
必须强调的是,“数码转型”并非单纯为了数码化,它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提升生产效率和能力。经济学理论的“鲍莫尔病”指出,低阶服务业无法提升生产效率是拖慢经济增长根本原因。由此来看,政府或是企业推动“数码转型”,应该着重的并非只是为转而转,同时也应该思考改变可以如何提升劳动生产力。在有限的资源下,数码化也应该次序有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