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冻薪减薪 政府反而批准巴士加价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政府在周二(16日)宣布四间巴士公司加车费,加幅为8.5%至12%不等。新冠疫情仍未结束,同日公布的失业率升至2004年来高位,能保饭碗者不少亦要冻薪减薪,政府此时却批准加价,市民难免感到荒谬。讽刺的是,政府同时公布增加交通津贴金额,岂不说明了政府也认同不应增加市民交通负担?

政府搬出一大堆理由争取市民接受加价,包括疫情打击客量,已经延迟审批,保就业等补贴完结,业务亏损非常严峻,要维持稳定、安全而优质服务,又指票价多年来的累积加幅仍然低于通胀,而豁免隧道费基金和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有助缓减加幅,审批时已考虑市民的接受程度及负担能力。

陈帆指,专营巴士加价是困难决定。(余俊亮摄)

跟累积加幅无关

四间巴士公司早于2018和2019年申请加价,证明疫情不足以全部解释加价原因。今次政府除了拒绝龙运加价外,其余四间巴士公司获足额加价,政府没有如以往般“还价”,或反映其考虑了疫情因素。

疫情无疑打击巴士业务,2020年的巴士总客量较2019年下降25%,公司缩减班次,车长工时被削,更有员工被裁。不过,疫情的影响一来时间有限,二来各行各业同样承受疫情打击,其他企业要接受市场优胜劣败逻辑,承受营运亏蚀。为何巴士公司却可获政府眷顾,疫市加价,而且加幅巨大?

运房局局长陈帆在报章访问推说加幅巨大因为几年加价一次,故当局日后密切检视巴士服务,研究每一至两年调整票价,预期每次加幅会较低,亦贴近当时社会状况和巴士公司的营运环境。但几家巴士公司过往主动放弃加价,实有其原因。以新巴城巴为例,管理层在2014至2017年的业续发布会不只一次称没有加价压力,业务更对集团带来相当盈利贡献,而九巴和龙运巴士同期亦因为利润甚丰,触及回馈机制,要推出短期优惠。

九巴获批整体加价8.5%,独营线实际加价约5.8%,联营过海线则跟随新巴城巴加幅,分两阶段加共12%(张浩维摄)

加价或推高通胀

当局同日宣布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的每月补贴上限暂时由400元提高至500元。由于政府粗略估算每人每月车费增加最多不足100元,此举似乎就是用公帑来帮补巴士公司加价的影响。但为何在巴士公司赚钱时,票价不会下调,但在亏钱时就可以获政府帮助?结果就好像去年的保就业计划般,市民只会觉得政府偏袒雇主,公帑都花在补贴企业老板之上。

政府批准加价,随时可能引来其他交通工具或者公共事业仿效,合力推高本地通胀率,进一步打击小市民生计。通胀率是巴士和港铁票价可加可减机制的因素之一,通胀率上升就会拉动票价上升,结果是两者价互相攀比,当薪金加幅追不上,留给其他生活所需的份额就减少。政府此举只是在令市民在收入减少之时更要增加开支,被通胀蚕食。

+4

政府要有决心整治

当然没有人希望看见巴士公司倒下,导致万计员工失业。不过,巴士公司受着政府的专营权规管,本质上已经减低了他们要面对的市场竞争,提供便利的营商环境。而且巴士公司能否收支平衡,因素还包括路线规划、开支节流等,并不必然要向乘客开刀。

若然巴士公司真的亏损持续,要公帑多番施救,政府又能否干脆收购巴士业务再重整营运模式,按乘客负担能力订票价和规划路线,只找寻营办商营运业务,专注于服务质素?此刻看来或许天马行空,但并非不能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