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初选】传统泛民进退失据 未来应如何自处?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民主派初选公布电子投票结果,在反修例效应和《港区国安法》刚刚生效的大背景下,“求变”和“抗争”心态主导初选,致使许多“本土派”或“抗争派”候选人得票多于传统泛民政客。虽然初选在颇大程度上受到疫情反弹、传统泛民支持者未必习惯电子投票等因素影响,但初选结果大体反映民主派内部的不协调──传统泛民根本无法取得“抗争派”选民认同,即使尝试讨好对方,却依旧被视作异类。有见及此,如何看待自己的政治未来,如何准确定位,是传统泛民必须思考的。

投票结果显示,何桂蓝、岑子杰、张可森、刘颕匡等深度参与反修例运动的“抗争派”得票较多,民主党的黄碧云、涂谨申、胡志伟,以及公民党的郭家麒、郑达鸿、李予信则表现较差。另一方面,纵使邝俊宇、许智峰来自传统泛民政党,但可能因为两者在议会内外有较激进言行,甚至曾在示威中被捕,因而受到选民青睐;而同属传统泛民政党公民党的杨岳桥、谭文豪得票较多,相信是因为他们在反修例期间曝光率较高,但初选期间他们仍然遭受“抗争派”批评围攻。

总体来说,“本土派”或“抗争派”在初选表现较佳,折射出传统泛民的尴尬──论“勇武”抗争,他们显然不够激烈,但却希望收割反修例运动的果实,维持甚至增加自己在议会内的席位。但残酷的现实是,“本土派”和“抗争派”根本不视他们为同路人,例如争取出选超级区议会岑敖晖批评黄碧云是“妥协派”,表明要将对方踢走;同样参选超区的王百羽亦批评,传统泛民在议会中“揸流摊”,担心继续依赖泛民会令抗争陷入疲态。

岑敖晖和王百羽的言论确实反映传统泛民的进退失据:对于近年本地政局走向极端,这些“旧人”自己不敢上前线,却为暴力辩护或不割席,满以为“手足”会领情,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

丧失立场 迎合民粹

很大程度上,传统泛民正逐渐失去令人尊重的特质,如此情况无疑是可悲的。就以胡志伟为例,他在2016年12月初当选民主党主席时曾声言为了香港的利益福祉,不会抗拒与中央政府沟通,反映其务实一面。但随着“勇武”路线擡头,胡志伟丧失了原先的立场,包括在早前的选举论坛上竟然改口,称当年进入中联办不够深思熟虑,变相否定了沟通、妥协路线。

长期以来,传统泛民被视作“和理非”的代表,许多选民寄望他们能够理性论政,建立优质议政文化,为香港带来善治。但是,无论是默许“勇武”抗争、会晤美国政客,还是阻挠《国歌法》通过,种种不理性举动都令人觉得他们只懂迎合民粹,缺乏从政者应有的自重。

较早前,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批评主张“揽炒”者一无所知,可谓一针见血。虽然黄碧云、胡志伟等人没有参与暴力“揽炒”,但其举动却让人质疑他们不知分寸,在政治走向极端的关头失却理性。泛民是时候迷途知返了,与其继续默许虚幻的“抗争”路线,倒不如悬崖勒马,以务实态度参与香港的改革。这样才是负责任的从政者应有的态度。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