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初选争崩头 从政者预备好为民服务了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民主派在周六及周日(11日及12日)举行立法会选举初选,希望以最强人马争取“35+”,迫使政府对“五大诉求”让步。显而易见的是,在反修例运动余波未了、“港区国安法”刚生效的背景下,初选和正式选举肯定都会高度政治化,选举无可避免被操作为“对抗专权”的场所。如果形势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意识形态歧见愈是继续发酵,从政者就愈会忘记走入建制目的,在于理性论政,脚踏实地为民服务。

上述判断并非无的放矢:去年底区议会选举结果证明,民主派政客得以当选,不是因为有过人能力,或者政纲有说服力,而是因为立场够“黄”,实际上收割了反修例运动的成果。《香港01》当时便已指出,民主派政客抱有这种想法,只会把所谓“揽炒”路线带入议会,令区议会的民生属性被扭曲。同样严重的是,区选结束后对抗没有结束,民主派继续在立法会内会拉布,沉迷政治操作,丝毫没有回归理性的想法。

所谓回归理性,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民主派周四(8日)支持把法定产假延长至14周便是一次绝佳示范。究竟切切实实为人民谋福祉重要,还是“抗争”和“揽炒”重要?我们认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香港需要良好议会文化

撇除部份走偏锋的政客,民主派一般被视作和理非代表,香港若要建立良好的议政文化,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可惜随着极端势力近年冒起,民主派逐渐失去方寸,甚至对极端势力寄予同情,可谓不幸。

中央通过“港区国安法”清楚划出政治底线,胡思乱想或任意妄为的人应该醒了,不要再执迷于所谓“勇武”、“抗争”、“港独”、“国际联系”。民主派应该明白,代议士虽然要尊重民意,但亦不能盲目顺从民意,应该在不理性笼罩下引领市民走一条务实之路。另一方面,市民亦应该明白,香港若要重新出发,不能寄望于那些只求出位,徒有光环但腹无良策的政客。

“港区国安法”实施后,社会大体恢复平静,这是香港重新起步的契机。在此情况下,民主派参选人要想清楚究竟想怎样:是在中央展现强硬后,继续沉迷意识形态之争,抑或为了香港的长治久安,务实地参与经济民生建设,提出具操作性的改革蓝图?选择前者只会令香港继续虚耗,但如果选择后者,香港则有焕发生机的可能。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