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办易帅 “联络”泛民正当其时?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履新后,各界寄望这个中央驻港机构在他领导下,真正“联络”内地与香港。目前为止,他已会见特首林郑月娥、两位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前特首董建华、梁振英,以及深圳市和广东省领导人,他接下来会如何同本港政界人士互动,惹人关注。如果说与建制阵营接触比较容易,那么与政界另一持份者——泛民主派——联络,则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后者近年遭受政治民粹绑架,视与中联办接触为畏途,担心受到激进选民惩罚。这个情况是不理想的,因为欠缺沟通只会令分歧难以收窄,导致陆港两地在连场政治运动牵扯下更加离心离德。

我们相信大部分泛民人士都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只因在意识形态上深受英美自由民主理念影响,对内地体制缺乏信任,导致他们与中央发生政治冲突。纵然如此,泛民与中联办之间也曾有过务实妥协的时候。2010年政改方案得以通过,便是源于何俊仁、张文光、刘慧卿三名当时的民主党核心成员走进中联办。正因那次务实接触,立法会地区直选议席和由全港选民投票选出的“超级区议会”议席分别增加五席,民意机构的“民主成分”增加。

当年政改是回归以来唯一成功的一次,可惜民主党却没有赢得赞誉,反而换来“卖港”骂名。此后,民主党不敢放开顾忌与中联办或中央沟通,逐渐受政治民粹左右“随波逐流”。政制发展在2010年后再无佳作,社会亦因“占中”、反修例运动而严重撕裂,反映政治激进主义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许多人又忘记了自己正在享受理性务实的政治妥协的成果──许多在反修例运动中冒起、成功晋身区议会的“政治素人”,正在乐此不疲地协调角逐立法会“超级区议会”议席,不也是追认了当年的政治谈判成果?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妥协不是投降主义,更不是廉价的“卖港”指责。香港目前陷入“黄vs蓝”二元对抗之中,社会撕裂亟待修补。对民主党而言,当年走入中联办本身理应成为双方长期合作铺路,但却不幸变成绊脚石,这是非常可惜的。民主党作为主流政党,必须展现勇气,协助香港拨乱反正,引领市民参与具建设性的政治对话,而非反过来被政治民粹挟持。如果沟通之门继续紧锁,大家就只能在政治僵局中蹉跎。

当然,沟通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中联办其中一大职责是“联系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增进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往。反映香港居民对内地的意见”。“联络”包括“统战”,其真谛在于争取更多人拥护“一国两制”。大部分泛民政客和市民都不支持“港独”,因此不是中央“斗争”的对象,中联办理应与他们建立联系。

在过往一段时间,中联办一味“联络”建制派和超级富豪,对批评者则动辄以“敌我”思维视之,扩大而非消除矛盾。新年伊始,中央委任骆惠宁执掌中联办,显然希望借着人事上的变动,带动作风上的变动,希望他能够更进一步,相机与泛民互动。只有当中联办和包括泛民在内的香港各界有效“联络”,香港才可减少内耗,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