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杀人的禁毒战争 菲律宾总统再惹争议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当法律无法解决问题时,暴力是否唯一出路?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上周二出席公开活动时,被指承认了去年因毒品罪行下令暗杀一名政治人物。虽然总统发言人事后澄清是“口误”,但杜特尔特就任总统后发起的“禁毒战争”,无疑采取“宁枉勿纵”的态度。他若纵容、鼓励甚或下令法外杀人(Extrajudicial Killing),不仅是没有审判下强夺他人生命,也无法重建菲律宾的法治和秩序,赔上社会对法治的信任。

杜特尔特可谓全球最具争议性的总统之一。(Getty)

《纽约时报》报道,杜特尔特上周提及一名去年被枪杀的市长时,表示“你这畜生,我伏击你”,引起关注。但他上任总统以来,在毒品议题的言论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勇武修辞自变得正常不过,甚或是拢络支持者的手法。杜特尔特年前不但将国内的吸毒者与犹太人作类比,“希特勒屠杀了300万犹太人。现在(国内)有300万吸毒者⋯⋯我很乐意把他们宰掉。”惹起全球犹太人公愤;他在回应数以千计涉嫌毒品的法外处决时,杜特尔特不但举起中指回应欧盟的批评,更“即使欧盟在责骂我⋯⋯我当市长时还可以。但是现在不同了,因为我是总统。你为什么要侮辱我?好像我是你的下属⋯⋯干你。”这些言论令人瞠目结舌,足可反映出其管治作风。

菲律宾毒品黑帮问题泛滥多年,国民痛恨不已,杜特尔特的铁腕政策在充满争议的同时,亦受到社会整体支持。(Getty)

这名一度声称曾把匪徒从直升机抛人下去的总统,撇除其出位言论,打击罪案的成绩又如何呢?数字上,杜特尔特正式掌权后首35个月,马尼拉大都会区的严重罪案(如谋杀和强奸)锐减57.69%,表面上看似不俗,但其副作用亦不容忽视。禁毒战争全面开打后,官方的死亡数字约为5300人,亦有人权组织质疑是“报细数”,另有估算数已突破一万人。据非政府组织ACLED指出,本年1月以来,杜特尔特的“清洁菲律宾运动”已发生逾450多次对针平民的暴力袭击,造成490人死亡,使该国名列于印度、叙利亚和也门后,成为全球第四大危险之国(以平民伤亡计算)。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亦因此通过决议,介入调查菲国警方手中的数千个死亡个案。

相较于菲中关系等国际问题,杜特尔特的反对者更多集中于攸关己身的国内议题。(Getty)

菲律宾毒品问题的严重,但此能否合理化杜特尔特止暴制乱的铁血手段?杜特尔特16年上任时宣称吸毒者达300万,但据官方危险药物委员会(DDB)的数据,2015年的估算数字为180万,反而在杜特尔特的禁毒战争揭竿后,DDB统计的吸毒者数目便跃升至2018年400万至500万人,杜特尔特本年更称人数已达到700万至800万(约占总人口 7%)。这个爆炸性的升幅,要么反映出禁毒战争无助减轻滥药的问题,要么就是数字被当局夸大,误导民众相信国家正陷于危难,合理化禁毒战争的手段。回顾杜特尔特担任达沃市市长时的管治权术,后者的可能性只怕更大于前者。

杜特尔特为扫除国内毒品泛滥、黑帮横行的情况,成立特别武装小组,且默许针对毒贩及吸毒者的民间死刑行为,引来巨大争议。(Getty)

诚如哥伦比亚大学的Sheila S. Coronel指出,杜特尔特的管治权术是借用自上世纪当局镇压共产主义的叛乱。80年代末期,美国中情局为协助菲律宾围堵共产主义,向棉兰老岛的平乱行动提供“技术援助”。在此期间,平民可以手持步枪、长刀在街上巡逻,寻找可疑共产党员“私了”。千禧年后,共产党员众矢之的地位却被“罪犯”取代。2001年,杜特尔特曾在电视节目中,大声朗读出市内贫民窟500名毒贩和嫌疑人的名字。结果,节目播出后一个月,“杜特尔特名单”上至少四人被发现死亡。这种“公私刑”协作计划,在当下的禁毒战争仍屡见不鲜。

今年7月22日,马尼拉市民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国情咨文当日,聚集抗议。(Getty)

菲律宾的毒品问题固然严重,需要正视,但此处斟酌的是法治程序公义。事实上,有些治安较差的地方,执法机关为扶正社会秩序,有时会跳过程序公义;以反恐为由,赋予执法部门较大的权力,便是一例。可是,政府在此过程中仍须尊重法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而法外杀人一举无疑是未审先判,破坏了无罪推定原则,更遑论私刑难以能符合法律的比例原则。此可谓反映出一个悖论——禁毒战争竟是以违反法治原则,重建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