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18】通识科改革不应沦“去政治化”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三(5月2日),《星岛日报》据消息指教育局将改革通识科,评级将只设“合格”、“不合格”,而非现时的1至5**,课程内容也会有所增减。同日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回应消息指,相关委员会正研究相关议题,局方会适时公布研究结果。新高中必修科过多的问题由来已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也令他们无暇修读选修课,教育局早应剪裁课程。但是通识科的课程内容有其独特之处,当中“今日香港”、“全球化”等单元补充了香港公民教育多年以来的缺失,不应轻易废除。

(资料图片)

相对于会考、高考,文凭试的必修范围甚广。在会考制度下,学生只需要修读中、英、数三科必修科,到了预科,学生只需修读中、英两科,由于必修科只当作半科成绩计算,学生有较多时间修读选修科。在改制后,学生需要修读中、英、数、通识四科必修科,修读选修科的课时变相减少;学生更须花上额外时间操练各科试卷,压力大增。

面对课时不足的问题,修订课程、考评机制实为唯一出路。在四科必修科中,通识的地位最值得商榷。须知道,通识科的课程原意是培训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但是在中、英、数以外额外增加通识科,本就减少了学生修读选修科、扩阔目光的机会,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至于其课程博而不精,亦早为人诟病。通识科是否与中、英、数三科主科占同一地位,大有可议之处。故此,对通识科的课程、考评机制作适度修订,实为合理的做法。

改革通识科的方向正确,但是局方也不应全盘否定通识科的价值。例如通识科“今日香港”、“全球化”等单元,实为教育界多年以来争取的成果,不应轻易废除。在殖民地时代,香港的公民教育课程一直奉行去政治化。然而,随着政制改革,港人的政治参与度日渐提高,加上法治、人权乃建构公民身份的主要部分,中学课程未有涉足相关议题,实在说不过去。

及至1996年,政府发布了新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当中包含了人权、民主、法治等议题,只是回归后,教统局(现称教育局)一直未有执行。通识科“今日香港”、“全球化”的内容涉及港人身份认同、民主等教育,补充了课程的不足,也有助提升公民意识,教育局不应借课改之名,行“去政治化”之实。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局推出通识课程,主修通识科的教育学位应运而生,现时中大、港大、教大均设有相关课程,一旦通识科课时减少,或会威胁到在读生,以至专修通识的老师的生计。局方必须防患于未然,不能在发生问题后,才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