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时间】课业繁重如童工 将“童年”还给儿童
生活紧张、欠缺休息时间并非只有大人,就连小孩也不例外。儿童平日上课要面对繁重的课业,下课后又要参加密集的补习班或兴趣班,仅余下有限的休息时间。基督教女青年会去年举行问卷调查,就发现逾千名小学生中,有近三分一每日只有不足一小时游戏时间,更有过半数睡眠时间低于标准。香港儿童正渐渐失去“童年”的概念,某程度上其辛劳及压力也许如19世纪的童工。社会应该反思,儿童真正需要的是“童年”,而非大人将自我世界投射到他们身上的“大人预习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童年”还给儿童。
“童年”是如何被发明的?
儿童虽然自古已有,“童年”却是相对近代的概念。不论中外,儿童长久以来只被视为“未成年的大人”,他们的需要、生活与行为都只是大人的“缩小版”。“未成年”代表着不完全,儿童的当务之急是“长大成人”。在这种概念主导下,儿童要尽快习得成人所需的各种技能,“童年”根本无从谈起。
19世纪后随着现代化发展,西方开始反思儿童的本质,认为他们应该享有自己的生活与权利,而非成年人的附庸,因此渐渐发展出“童年”的概念。在19世纪的脉络,这思潮所针对的最大目标是童工问题。在近代,社会愈发重视与保护“童年”,尤其是保障孩童可以无拘无束地享受属于他们的时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就指儿童应有休息、闲暇,以及游戏等时间,而联合国儿童基金(UNICEF)亦一直致加于推广儿童的休息与游戏权利。虽然童工早已成为历史,而《儿童权利公约》亦已颁布了将近三十载,但香港的儿童可否自由地享有“童年”仍充满疑问。
为儿童找寻失却的“童年”
由于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由学校以至于家长,都认为要“赢在起跑线”,就必须及早训练孩子,这些训练固然包括校园内的上课和作业,亦包罗课余的各种补习班、训练班和兴趣班。美其名而言,就是让孩子过得更充实,学会更多技能。正如十多年前著名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的金句:
This is all for your own good.(这都是为了你好)
实际上,儿童受到成年人各种安排,失去了自我发掘和探知世界的重要机会,对他们的成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首当其冲是儿童的休息时间,文首引述的调查发现,7%的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而45%则只睡7至8小时。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建议,6至13岁儿童每天应睡9至11小时,换言之,52%的儿童睡眠时间未达标准。若连休息时间也不足,更遑论有闲暇游戏。该调查又发现,9%的小学生完全没有游戏时间,24%的学童每日游戏少于一小时。联合国儿童基金建议儿童每日应至少有一小时游戏时间,亦即有33%的调查对象未达建议水平。因欠缺休息与游戏时间而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量化。
“童年”是儿童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闲暇游戏时间的重要性,绝不比学业和技能来得轻,香港社会却时有轻视“童年”的现象。政府估计中小学生平均每星期的学习时间(包括上课、家课、补习)约为55小时,比不少成年人的工作时间还要长,实在难以称善。安排学习时间是复杂的问题,也难以作规限,但政府、教育界、社会、家长应该认真思考应如何守护“童年”,让儿童能真正身心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