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中英街1号》日本获奖 电影发展基金理应悔不当初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由香港导演赵祟基执导的电影《中英街1号》,重新呈现“六七暴动”,电影在(3月18日)第十三届大阪亚洲电影节中,一举夺得“最佳电影”,继去年的《一念无明》后港产片再下一城。虽然大阪亚洲电影节并不算是非常著名的电影节,但对于香港电影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喜讯。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部电影在香港还没有上映机会,而电影在开拍之初也被“电影发展基金”拒绝资助。这不免令人质疑,当年连青春运动片《热浪球爱战》也获批“电影发展基金”,基金到底是基于什么逻辑审批电影资助。

电影《中英街1号》官方预告片截图。

“商业主导”埋没佳作  资助逻辑亟需检讨

《中英街1号》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部“黑白故事片”,其串联两个时代,讲述三名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在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以及21世纪,如何面对社会不公义。但电影由筹拍到取景一直困难重重,赵祟基原本对申请政府“电影发展基金”的300万贷款颇有信心,但最后得到回复是“商业元素不足”,申请未果。另外两个承诺出资的单位也因而却步,原本900万预算的电影,最后缩减至300万。对于一部电影长片来说,300万实属小型制作。资金不足,只能在演员和工作人员的片酬、薪水上压缩成本。

“电影发展基金”以一句“商业元素不足”就将《中英街1号》打发回府,基于的是基金申请前提中,存有的(a) 规定申请人必须取得第三方融资,以确保电影制作项目在商业上可行;及 (b) 评估拟制作电影的预算制作费和预算净收入是否合理。这两条款有合理之处,但如今“商业元素”演变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真的符合“基金”的定位吗?

首先,条款与电影发展局主席的声明存在矛盾。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曾解释,由于小型电影(制作1,000万以内)大多缺乏商业元素,少有投资,所以电影局的资助计划(电影发展基金)旨在向小型电影制作提供津贴。可见,电影发展局明白票房收入未必是评估电影发展基金成效的准确表现指标,因为有潜力赚取高票房收入的电影早已吸引到商业投资者青睐,无需电影发展基金资助。

其次,条款也不符合电影发展的规律。“商业元素”主导下,绝对有机会出现烂片。例如“电影发展基金”曾资助的《热浪球爱战》。这部电影将青春、爱情、运动、理想、功夫等不同元素“炒成一碟”,成片却质素差劣,不少影评诟病其焦点模糊、视觉大于感觉、单一场面相似,最终反映到市场上,票房(上映26日,仅收167万票房)和口碑都很一般,宣传上还要落入兜售“性感”元素的窠臼。

电影《热浪球爱战》官方预告片截图。

由此可见,衡量电影质素的标准,绝对不是有没有“商业元素”这样简单。“电影发展基金”乃政府主持,其定位不是商业行为,而是支持和鼓励香港的电影事业发展。相关评审人员应该明白,“投拍”和“产出”不一定成正比,拿到钱是一回事、电影质素又是另一回事;电影一次拍得不好,不意味着从此无法翻身;但电影缺乏资金,动摇的是电影制作的根本,会直接缩减优秀电影的成功机会。“01观点”多次指出,电影制作是高风险产业,其进入门栏较高,又需要成长空间,资助方要正视电影产品的特点,不能仅仅关注其商业回报,也不应因为电影“前途未卜”,反而对投拍缩手缩脚。但反观电影发展基金的资助情况,86项申请中只有31项得到批准,申请手续繁复,审批时间过长,批核难度极高,在使用上也限制过多。

固然,“电影发展基金”不能尽拍艺术片,但政府多年来连续向“基金”注资过亿,高质素的电影却与“基金”关系甚浅,已经反映出现时的资助出现问题,评审人员亟需检讨资助标准和资助逻辑。在英法美韩等国家,电影资助类型多元,不同性质的电影有设立不同基金,由不同的人士作评审,应为香港所参考。

忧政治元素渗透 倡评审委员会透明化

《中英街1号》在寻求资助期间遇到的另一个令人警惕的问题,是评审委员会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审查。赵崇基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从一些电影发展基金委员友人口中得知,有所谓的“蓝丝”委员,在融资评审中给《中英街1号》零分。赵崇基又指,拍沙头角的电影都不能去沙头角拍,团队申请了一年,更有立法会议员答允帮忙争取,但最后没有回音。

早前已有人留意到,香港电影制作人会否为了确保有较大机会获得电影发展基金资助而避免触及政治敏感主题。当时政府回应称,电影发展基金申请的审批由电影界专业人士按商业及市场原则进行,而不是基于政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