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研究.一】医疗融资急须改革 市民欠意识 政府有责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医疗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在世界各地皆是重要课题。自二战以来,不少国家陆续推行医疗改革,目的是使医疗保障的覆盖网更大,确保社会上的弱势社群也能以合理价格享用医疗服务。随着香港人口老化问题愈发明显,社会的医疗需求只会有增无减。香港的医疗系统依赖公营医疗,但公营医疗负担过重,难以持久,急须进行改革。然而,医疗改革牵连甚广,不能一蹴而就,假若我们不及时探讨并制订改革方向,待问题发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才“临急抱佛脚”,恐怕为时已晚。

香港医疗系统问题严重,市民医疗负担日重,但却欠改革意识。(钟伟德摄/资料图片)

公营医疗虽好 改革却迫在眉睫

政府早已察觉医疗开支日益增加,有意进行医疗改革(参考下表)。1999年,政府委托哈佛大学所作的医疗改革报告(《哈佛报告》),就指出香港的医疗融资存在问题,医疗费势必不断上升;继续维持公医制,公共医疗开支将使库房不胜负担。报告预估18年后(2016年),整体医疗开支将由1996至97年度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4.6%升至5.6%至6.4%。验诸近年数据,可知《哈佛报告》对整体医疗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预估大致应验(2013至14年度为5.7%)。

自1990年代至今,医改已提出20多年,政府举行过数次咨询,民间亦进行过不少研究。然而,咨询、研究数量虽众,但核心的融资问题还是未有解决方案。医疗费用上升是不争的事实,要处理这笔费用只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继续用政府补助的方式补贴,其二是采取“用者分担”的办法,两者各有优劣:

政府补助的优劣:

市民可以继续以低廉的费用享用公营医疗服务
对公共财政做成过大负担,长远而言政府或须减少其他公共开支,或者加税
轮候时间会继续增长。名义上,弱势市民可以以低廉的费用享用公共医疗;但实质上,弱势市民未能负担私人医疗费用,只能无止境地轮候

用者分担的优劣:

公共财政负担较轻
适当的分配制度,能令公共财政补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
对市民造成额外负担,难以说服市民
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经济与薪金增长未必能追上。如果以社会保障或储蓄方式推行,所得的资金很可能不足以应付未来实际医疗开支。

延伸阅读:医保是否唯一出路?【医疗改革研究.三】

回避改革难减负担 政府应加强推广

医疗费用不断上升,最直接的应付方法是交由市民分担,但不少惯于享用廉价公营医疗服务的香港人,甚为抗拒公营医疗体系融资方式的变革。不过,这种心态在某程度上不过是自欺欺人。政府基于公共财政规划的局限,公共医疗开支未能追上整体医疗开支的升幅——在过去十余年,公共医疗占整体医疗开支的比重不升反跌,由2003至04年度的58%下降至2012至13年度的48%;反之私人医疗开支则趋增,自2009至10年度后更反超公营医疗。这是因为公营医疗系统未能应付庞大需求,病人的轮候时间日增,不胜等待而较有能力的市民,最终还是要自掏腰包光顾私人医疗院所,其所须负担的医疗费用还是变高了。

私人医疗开支的融资来源主要是用家私人资金,占私人医疗开支68.8%;其余为雇主所提供的团体医疗服务和私人医疗保险,共占私人医疗开支的27.9%。从此可见,无视医疗融资的问题,实质上并不能置身事外,减轻自己的医疗负担。《哈佛报告》面世至今已近20年,但香港医疗体系并没有作出有效的改革,长此下去,融资问题会继续恶化,成为香港医疗体系要面对的最大危机。

香港自殖民时代长期推行公医制度,市民已习惯免费或以低廉价格享用公共医疗,提出用者分担必然令市民反感,甚至激起民意对立。因此,香港比起台湾等原本便欠缺公共医疗的地区,更难以进行融资改革。但“羊毛出自羊身上”,即使回避医疗融资改革,市民的医疗支出实际上还是不断上升。

就此,政府也有其责任,他们过去并没有向市民清楚解释融资改革的逼切。在2008年医疗改革第一阶段咨询期间,议员郭家麒委托港大民调中心,研究市民对此课题的了解情况,结果发现有78.1%市民表示不理解咨询内容,更有7.5%根本未曾听闻过。市民不理解医疗融资的问题所在,不认为医疗融资需要改革,才是根本问题。

医疗保健集团保柏香港委托顾问公司发现,由1989/1990年度至2013/2014年度,港人的自费医疗支出于25年间急升4倍至约430亿港元。(朱韵斐摄)

医疗费用不断上升,已令香港医疗系统暴露出不少问题,但香港人对医疗改革的意识尚为不足。医疗改革是社会重大议题,须多方的合作和共识。政府虽然花了很长时候研究医疗改革,却只是闭门造车,小修小补,难以带动医疗全面改革。长此下去,医疗体系的问题只会愈演愈严重,令全体市民受苦。

想了解更多:拆解香港医疗系统问题【医疗改革研究.二】

延伸阅读:各地医疗系统比较【医疗改革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