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香港有的是地 官员缺的是眼界与决心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前天(17/1),民间团体“107动力”与香港建造及基建创新研究中心举办“葵涌货柜码头建新市镇”分享会,前工程师学会会长周明权和港大土木工程系名誉教授麦齐光均认为可在葵涌货柜码头上建屋,发展规模堪比九个太古城。此番建议的技术细节,以至项目落成后对葵涌区的负担若何,均值得政府探讨;但这种民间建议最值得大众和官员细味的,在于其敢于打破既有框架。

“香港地少人多”之说只是一种迷思,香港缺的并不是土地,而是发展土地的决心。(资料图片)

《香港01》多番强调,“香港地少人多”之说只是一种迷思,香港缺的并不是土地,而是发展土地的决心。举例来说,香港航运业经已江河日下,与其争逐货柜吞吐量,不如与其他城市分工,从实体活动改为主力发展航运专业服务,例如船舶融资、航运保险、海事法律及仲裁等,进而释放葵涌货柜码头的土地潜力。在码头上盖建屋,技术上是否可行,葵涌区的城市配套又是否负担得了人口急增,这些都是政府要研究的细节,但官员更要展现的,则是勇于改变现状的魄力。

麦齐光在分享会中也提到,上盖建屋的发展模式已经沿用多年,沙田火炭港铁车厂上盖的骏景园,即为一例。这番话不禁令人想到,港铁站上盖非常适合用来建屋,但政府何以不用来兴建资助房屋?黄大仙、石硖尾、太古,这些相对拥有较长历史的铁路站,均有资助房屋建于其毗连地段,港人都非常熟悉;但在近年,政府习惯将港铁站上盖及毗连地段批予私人发展商,只有天水围站旁的屏欣苑例外。不少人以为这些地段都是私人发展商的囊中物,但其实政府绝对有法理依据,在港铁站上盖兴建公屋,而非一边将地卖予发展商、让他们兴建大部分港人均负担不来的贵价楼,同时高喊觅地困难。问题是,政府官员有没有决心与勇气,改变不合理的成规惯例?

本土研究社调查发现全港丁屋约23%,即约4幢丁屋就有1幢属疑似套丁。(黄静薇摄)

又如乡村式发展用地,亦即民间俗称的丁屋地,也占据着香港的土地资源。丁屋政策本来只是权宜之计,其本意是为了改善新界人的居住环境,但随着时代变迁,新界已经今非昔比,丁屋亦沦为大地主与发展商的谋利工具,何以政府还不检讨政策,取消丁权?早前民间智库“本土研究社”发表《新界套丁研究报告2017》,细列新界的怀疑套丁个案,指出地政处在审批地主分割地段申请、批出丁屋牌照、发出满意纸、撤销转让限制这四个阶段,均有机会对可疑个案加强检查、遏止套丁,但在现实之中,地政处对这些行政步骤只是行礼如仪,致令怀疑套丁个案遍及新界。尤有甚者,某些明显违反丁屋政策规例的房屋(例如打通两间丁屋的共用墙,使2,100尺的丁屋变为4,200尺,提升价值),居然可以毫无避讳地卖广告,政府则仿似视而不见,这一切都看在市民眼里,如何能不气愤?政府是否真有善用珍贵的土地资源?

林郑月娥委任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已经成立了四个多月,召开了七次会议,他们最终能否交出有用的建议,我们拭目以待。我们要在此不厌其烦地提出的是,在位者必须打破成规,推行以港人需要为依归的政策,而非一味钻空子,试图寻找既不伤害既得利益者、同时能虚应市民大众的低效发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