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消委会有心无力 发现保暖衣不保暖又有何用?
消费者委员会于本月 15 日发布产品调查,指出市面不同牌子的保暖衣效能差别甚大。更令人讶异的是,价钱愈贵,质素不一定更高。消委会在发放市场资讯、公众教育、政策倡议的工作,成果丰硕,甚具公信力。然而,机构权力处处受限,既缺乏诉讼权,也没有完整的调查权,往往要依靠执法部门,但执法部门主要做监管工作,非保障消费者权益。
投诉个案居高不下 消委会跟进乏力
消委会经常被戏称“无牙老虎”,有不法公司屡收投诉后仍然肆无忌惮。政府应认真考虑赋予消委会调查权及诉讼权,容许消委会为代诉人。此举既令投诉程序更顺畅有力,又加强机构威望,可公平有效维护消费者福祉。
表面上,香港的消费者保障制度日渐完善,尤其在竞争事务委员会在 2012 年成立,禁止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随着《商品说明条例》修订在 2013 年 7 月实施,该法例涵盖货品提供者的营商手法,能够步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尽管如此,消费者受骗、服务合约纠纷、商户不良销售的个案仍居高不下。单单计算消委会接获投诉的数字,2015年就录得 2.74万宗投诉,2016 和 2017 年分别录得约 2.5 万宗,还未计算其他政府部门的投诉数字。
根据《消费者委员会条例》,消委会不是执法机构,没有完整的调查权,遑论有诸如中国内地、澳大利亚等类似组织的执法权。消委会由于权力不足,难以全面跟进这些投诉,很多时候要由海关、竞争事务委员会、证监会处理。不过,该等部门的首要任务是打击违法者,而非捍卫消费者权益。消委会接获消费者投诉,除了调停与经营者的纠纷外,基本上就无事可为。
最明显的例子是不良销售预缴式服务合约。健身中心突然结业时有发生,新购买预缴套票的会员无辜受害。民间一直有声音要求香港政府参考纽约、澳大利亚等地方,设立强制冷静期。然而,设立冷静期受到商界大力打压。消委会总干事黄凤娴去年接受媒体访问,直言受到各方面的反对,以致冷静期未能跟随新《商品说明条例》落实。
缺乏诉讼调解平台 消费争议难以平息
对大部份人来说,遇到纷争能够避免兴讼就最好,但如果打官司是最后办法,消委会应该协助小市民讨回损失。现时市民可以透过消费者诉讼基金取得经济支援及法律协助。观乎基金在 1994 年成立以来的 1,339 宗申请数目来看,获得赔偿的只有约 210 宗,成功比率甚低。当然,消委会有责任把关基金运用得宜,手续繁复在所难免。这时候,消委会就更需要有充份的调查和执法权,当掌握更多资料,就更有把握判断诉讼胜算。
现时消费争议不断,却缺乏诉讼平台保障消费者权益,政府须尽快落实政府资助的调解及仲裁机制,中心可采用“先调解,后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消费者遇到不公、受骗,就可以申请法律意见、调解,若然调解失败,消费者可以申请仲裁。消委会曾经在 2016 年建议政府设立机制,可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表示设立这机制需要动用庞大公帑、恐怕机制被滥用,方案拖延至今,未有落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消委会应掌调查、执法权
环顾发达地区的消费者法例执行情况,有些地方会倾向主张“买家自负”(caveat emptor),消费者有较大责任保护自身利益,例如美国、英国和新西兰,政府部门多担当咨询、意识提升和公众教育角色。有些(如法国)则有较主导的角色,例如有制订法规和行政权力。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内地的例子,可供港府参考。
在美国,执法权力则置于联邦交易委员会(FTC)、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等联邦部门,以及各州的消费者保护部门,调查和防止不公平和误导行为。此外,消费者联盟(Consumers Union)运作类似香港的消委会,负责发布消费资讯、指导业界、教育公众,但联盟可以代表消费者提控,而美国容许消费者集体诉讼,让众多受害人较容易透过同一宗诉讼来追求公义。
在澳大利亚,CHOICE是类近本地消委会的机构。联邦和省政府共同分担消费者保障法例的执行。在联邦政府,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事务委员会 (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是两个执行机构其中之一。ACCC 有调查和执法权,可以代表消委者控告商户,惟不设解决纠纷服务(由牵涉的行业专员公署负责)。中国消费者协会是内地履行法定职能的公益组织。除了提供意见、检查商品服务、调查、调解,也有诉讼权。
其实,在 2001 年,香港消委会曾经提出给予诉讼权,例如请求法院宣告合约条款无效、禁止不公平经营手法等,对付不当营商者,可惜政府没有采纳。消委会后来也鲜有再提出。近年消委会增加点名警告,令市民多加警惕,算是聊胜于无。
消委会多年来在提供消费资讯方面不遗余力,应记一功。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营商环境方面,消委会所能做的远不足够。政府至少需要进行两项改革,设立专门解决消费争议的中心是其中之一,最根本的是赋予消委会完整的调查权、执法权。